人生就像登山,寻径而上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发布时间:2018-1-31 16:33:24   点击数:

文/王国平

远望灵岩山,像极了一把藤椅,四川话叫“圈椅”,两边山峰是椅子的扶手,灵岩山顶峰则像椅子的靠背,灵岩寺就建在靠背处,真的是诸峰耸蔚,俯瞰万流。

经过自然风雨的侵蚀和岁月风雨的敲打,灵岩寺显得古老而沧桑。

在高大蓊郁的树木掩映下,灵岩寺山门庄严肃穆、雕梁画栋,“灵岩古刹”四字牌匾高悬门楣,牌匾后面便是前面所提及的孙科所书“人间仙境”。

因为灵岩山地处都江堰之畔,故空气湿润,沁人心脾,恍惚之间,心中奔涌而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样的句子。个中情景大有诗佛王摩诘《山中》之诗意。灵岩山常年青山苍翠、云雾缭绕,薄薄的雾气从草叶上、花丛里、屋檐处、树冠间升起,整座青山掩映在云雾之中、仙气缭绕,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每当目睹此景,我总是忍不住猜想,孙科陪同蒋介石和宋美龄登灵岩山时,恐怕也是为这真如图画的山色所陶醉,才会赞它“人间仙境”吧!

灵岩寺前风轻云淡、视野辽阔,最宜骋目远眺,曾经建有“千里一望”亭,据说此亭“平明可望天际日出,入夜可览流萤吐芒”,美不可言,惜今已不复。

清顺治十八年(年),直隶(今河北)进士马玑出任灌县(今四川都江堰)清代首任知县。其时因明末张献忠之乱,整个四川十室九空、民生凋零,灌县亦然。马玑来灌后励精图治,数年之间百废俱兴,深得百姓拥戴。同时,他亦关心地方习俗,实地踏勘,采集民风,最后将翠竹栖凤(凤栖窝)、寒潭伏龙(伏龙潭)、离堆锁峡(离堆宝瓶口)、洞口生风(黑风洞)、白沙晚渡(白沙渡)、灵岩灯火(灵岩圣灯)、竹林夜雨(竹林寺)、圣塔晨钟(圣塔寺)、青城风光和老人村,写诗定名《灌阳十景》。灵岩圣灯即为十景之一,《灵岩圣灯》诗云:

古刹灵岩傍碧空,暮灯遥与北城通;

初看闪烁还高下,熟视依稀淡复浓。

应是神光天际耀,非关野火岭头红。

余辉若向书窗照,不藉吹藜入幕中。

进山门迂回拾级而上,路边高树夹道,苔痕满阶,幽意不减青城,依次为天王殿、韦陀殿、大雄殿,左为接引殿,右有罗汉堂。接引殿西侧厢房与东面禅堂、客房、斋堂等相连接,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又典雅的建筑群体。

灵岩寺第一重殿供奉的乃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塑像分列寺院第一重殿的两侧,分别是:左边第一尊为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守护东胜神洲;左边第二尊为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守护南赡部洲;右边第二尊为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持蛇(赤龙),守护西牛贺洲;右边第一尊为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守护北俱卢洲,天王殿因此得名。

佛经里讲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灵岩寺主殿为大雄殿、韦陀殿,皆为悬山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尽管佛殿经过多次修葺,但是清乾隆二十二年(年)雕刻的36根青石柱至今完好无损。石柱上遍刻精美花卉和佛教故事,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刀法朴拙,堪称清中期石刻艺术的典范作品,可惜的是人物头部大多已在历次运动中被毁。

我们可以遥想,千百年来,每天早晨,在薄雾朦胧和鸟鸣幽林之中,人们沐浴着晨起的阳光,担着水桶,沿阶而下,在泉边对着水中的佛像,合什致敬,然后轻轻地荡开水面的落叶,盛起满满的清泉。这些渺远而清晰的身影中,既有阿耆多、性经、昌圆、能清,也有传西、李源澄、南怀瑾……

灵窦泉上行数步即是黑风洞。相传此洞蜿蜒几十公里,与都江堰畔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相通,洞内石室宽深数丈,主洞入口的“镇蛟碑”一封数千年。因时有黑风从洞中涌出而得名。洞门透雕云、龙、虎等。相传,依据洞中有无黑风可预测天气阴晴,有门联曰:“岩阴无缝吐红日,洞口有线吹黑风。”前面提及的马玑所著《灌阳十景》中,洞口生风即为黑风洞,诗云:

小洞幽深半壁空,祥光石窍辄生风。

微嘘暗与梳山发,慢拂潜教扫卉丛。

甘雨尚知成岁力,嘉禾犹藉表年功。

方民自是频沾被,谁识絪缊造化功。

黑风洞旁有摩崖石刻造像,斜对面为韦陀石像,风雨侵蚀,已见残相,该像在“本来面目”殿后石宇内。殿为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所建,石像亦为当时所造。石宇有一联,曰:“定静降魔留铁杆,其诚见佛得金针。”

韦陀石像对面为唐代石窟。石窟内造像为唐代风格,色彩绚烂,犹见盛唐之气。石窟门框为清代建筑,门额上中刻“灵石慈光”,右刻“天精”,左刻“地气”,为清乾隆年间居住于本邑北街的士绅周廷栋等捐建。

前行数步,即为天下闻名的“好人石”,位于灵岩寺后观音石上。文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句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二甲编“好人好事”条:“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书者为著名堰功人物、清道光间水利同知强望泰(~),字径60厘米,其大如斗,深及寸余,笔势朴拙,温润有加,即使逢上寒冬季节,大雪盈山,观音石上的这12个字亦铁钩银划,清晰如常,阅后让人心生向善之心。

南怀瑾先生对这块“好人石”记忆犹深,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他就殷殷问及。而且他曾在多种场合说:“我不敢说跑遍天下,但是在中国去过的地方不少,有一块岩壁上,看到不知是哪一位题的斗大的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真是好!佛法什么法都讲完了。我觉得很多名胜古迹,好多文人题的字、作的诗,都是浪费工夫,都不如这位不知名人士题得好。”

后来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做了进一步阐释,他以为:什么家庭的富强,个人的富强,这句话就是大富。据说先生后来还请篆刻名家刻了一方章,内容即为灵岩山“好人石”的此12个字。

宋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是享誉南宋文坛的著名诗人,号石湖居士。南宋淳熙二年(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蜀中山水丰满了这位中国古代田园诗歌集大成者的诗囊。他于南宋淳熙四年(年)六月三十游历永康军(治所为今都江堰市)之二王庙、灵岩寺、安澜索桥、青城山等,名山胜境令其诗如泉涌,在此留诗近20首。其中《永康青城道中》非常有名,佳句迭出,诗云:

桤塍芋垄意中行,浩荡熏风不计程。

雨脚背人归玉垒,江声随马入青城。

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

水竹光中同一笑,丐君荷露濯尘缨。

本文节选自王国平的《灵岩山传》

作者简介

王国平:70后代表诗人、著名作家。四川江油人。现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作协报告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奎光书院院长。著有畅销书《南怀瑾的最后天》《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幸存者口述》《挽歌与颂辞》《琴歌》等作品,作品曾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等。

福利

^_^粉丝大福利~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hc/90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