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爬山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许多小伙伴在爬山的路上说 “我的天,真是累死了” 说话的同时,伴随着他们急促的呼吸声。 他们在休息时,却发现自己和队伍中的老驴完全是两种状态 老驴的状态总是气定神闲的 哪怕走上坡, 也好像完全看不出他们的疲惫和劳累。 其实你不知道 你之所以登山累的气喘吁吁 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技巧! 想要登山不累,老驴告诉你 要记住这9个字! 你要 会爬 会吃 会保存体力 想要登山不累,你要会爬! 第一招:走上坡路,尽量让脚后跟吃劲,脚后跟自然就在人的重心上,于是身体的重量就能分配在大小腿乃至腰上,这比用脚前掌爬山要省1/3左右的劲。 用脚前掌爬山,等于让小腿累死而让大腿闲死。坡路上常会突出块石头、石埂之类,要用脚跟踏之。 第二招:可用可不用手,帮助时就应该用手。用手能减轻双腿的重负。爬山时双手多半是在闲着,早已养精蓄锐,稍微能用上手时,就该前肢着地而用力。为啥四肢腿的动物就比人擅爬山?因为它们平均分配了力量。估计动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觉得奇怪,这是一种杂技的姿式呀。爬山时,只要坡度超过45度,就手脚并用,省劲有效,也没什么不雅。 第三招:爬坡时可以有点外八字。外八字式迈步便于让脚跟吃重,也减少脚面与小腿的角度而肌腱舒服。虽不走得特快,但不停歇,每迈一步膝关节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顿。 第四招:爬坡时可用手掌压在大腿下部助力。这样一是让手臂和腿形成一个力矩而将臂力转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压摁有助大腿肌肉的紧凑而得以发力。当摁压着一只腿提迈另一腿时,会觉得像摁压着一块石头一样而能借上力。 第五招:爬坡时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仿佛上至喉咙下至丹田。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前,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省得喝一口冷风噎着。 第六招:爬坡时拄棍也能减轻腿力。两只腿的爬不过四只腿的,但人拄上棍等于三只腿,胜于两腿。短棍(手至地的距离)为好,手能撑住它,让那棍杖像腿一样吃力。长棍也行,仿佛撑篙,不过移起来比短棍费些胳膊的劲。 第七招:爬坡时适当地仰着头。这样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坡似乎不那么陡了。用错觉骗一骗自己就算藐视困难吧。 第八招:爬山时最好穿高腰登山鞋。高鞋腰有护踝作用,使脚与小腿更柔韧地连在一起。休闲鞋不宜爬山,其鞋底几乎像你脚掌一样轻,硌鞋即硌脚,不小心踢了块石头就像石头砸了脚趾。 第九招:穿舒适的衣服。因为热消耗体力,并且汗湿了衣服被风一吹极易着凉,即便在北方冬季有时也能热得穿衬衣爬山,即便夏天在风口处也要穿紧了衣服。不要怕脱了穿、穿了脱的麻烦,舒适的皮肤感觉会减少爬山时的烦躁和紧张。 第十招:爬野山时须备上手套。野山快到山顶时往往路极窄或没路,全是荆丛时要用手去扒开丛枝,手套可避免手被刺技刮伤,并且遇陡坡手脚并用时,那手套就等于是鞋呀。越是夏天越要备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荆棘丛)比冬天的密多了。 第十一招:关于山上的小路。没小路的山,走起来费时费力,爬山时找路就像找导师一样。以下几种情况必有小路:架过山梁的电线下必有查线员留下的路;过光缆的地方亦是;你若去的方向有堰田、炭窑或小名胜(塔、泉、碑、坟)等必有小路可通。一般来说,小路因山制宜,往往不直通你要去的方向,它可能绕半座山,甚至有时反方向而迂回。 第十二招:小路不会忽然消失。一旦忽然消失,多半是你走错了,原道回返一段,仔细查检小路是在哪拐了弯。不要硬走,就算你直接攀登钻荆爬上了顶峰,却失去了爬山时的聪明锻炼。有时小路会有同样宽窄的分支岔口,也许这是暂分叉而不远后合并,也许真是分道口。此时须根据山判断,甚至捡一条试走几百米。 第十三招:找老乡打听山路要不厌其烦。与前一个第几个岔口往哪拐弯,那有啥标志,与前一个岔口差几里,比如在第几个岔口或啥位置能看见目标、最后一个岔口距山顶有多长时间的路,等等,越细越好,并记牢。最好再多问一两个老乡以丰富或校正信息。 第十四招:上山前一定要找到北并认准。一般从小村能看到要登的山顶,看看二者连线与北的角度,明确前进时的方向感。行进时也要时时找一找北,拐弯时要大概估计转了多少角度。 第十五招:下山迷路时就往下顺沟走。顺小山沟下坡能到大山沟,大山沟必有路通人家,也许回不到你的出发点,但不致出危险,尤其天黑或大雾时,顺沟走下坡路最为保险。 第十六招:下陡坡时用屁股蹭着走不寒碜。一般下陡坡时宜侧身走,重心略靠后,稳住一脚再移一脚。背着身往下倒走,视野不好,且过慢。不妨仰面坐着走,即用屁股蹭着走,两手也撑着移动,安全而快捷,稍费裤子。 想要登山不累,保存体力很重要! 徒步过程中,体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不能合理分配体力,不仅旅行会变得痛苦,连目的地也不一定能到达,下面就分享几个节省体力、补充体能的方法,能够帮助你在徒步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体力。 1、调整好步幅 徒步中要充分利用我们腿部肌肉的韧性,小步匀速走,这对于持久的徒步是很有好处的。 2、学会深呼吸 调整呼吸,不急不躁,按着自己的节奏(最重要),不要追别人,不要忽快忽慢。 3、降低重心 上山时身体略略前倾,下山时用好登山杖。从物理学角度很好理解,重心低,不仅步子稳,也会节省体力。 4、少说话 说话耗费的体力是非常大的,说话需要调动口腔肌、咽喉肌、肺肌等多处肌肉组织,需要从心脏调用血液来供应这些肌肉运动之需,更严重的是,说话消耗的氧气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5、学会正确的休息方式 每走一段时间要适当休息片刻,但要用正确的方式。很多驴友在上坡的时候,一感到疲劳,就忙不跌地一屁股坐下。想走的时候,本来就十分疲劳的双腿,还要消耗很多能量来把整个身体和背包支撑起来。其实,休息的办法有多种,没有必要全身坐下。 休息可以分小休息和大休整。一般小休息就站着喘口气,或者把包放下来歇息一会儿,补充点水和能量,时间不宜太长。站着还是坐着,下不下包这个看个人,我是比较喜欢站着有时不下包。大休息一般就是吃午饭啊什么的,可以休息时间长一点。 6、学会通过喝水补充体力 喝水要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喝水也是主动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动喝水。 7、及时补充热量、糖分 休息时应补充一些热量和糖分,使身体及时得到补充。 8、休息时不要脱鞋 休息时可以松开鞋带,但必须记住未到宿营地前,千万不要脱下鞋子。因在长途行走中,双脚会稍微发胀,中途休息脱鞋,接下来的路只会苦不堪言。 想要登山不累,你要会吃! 参加户外运动远足旅行,我们都要在野外自然环境里过上一段时间的户外旅行生活。在原始自然环境物资补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食物的准备显得如此重要,如果食物准备不充分,必将导致计划的失败,甚至威胁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改如何准备户外路上的食物呢,今天小超告诉你! 户外运动的食品和营养,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营养基本相同,只是为了在活动中保持状态和方便及时快捷的补充,以及每天旅程结束的休息能够快速恢复,和我们日常的食品营养略有差异化。 我们知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是维系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六种基本营养素。 户外食物轻量化选择的四个原则 A.带干的、不带含水份的--保质期长,不会冻结 B.带没有包装或包装轻薄的--包装不能吃,破坏景色 C.带热量密度大的--同样多的热量,重量更轻 D.直接能吃或煮食方便的--省气罐,也能减重 人体每天消耗的热量,60-6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10-15%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脂肪能更直接快速地提供能量并且易消化。所以户外活动中,首要补充的是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于谷物类食物。 赞赏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