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民主同盟”潘光旦,原名光亶,后改名为光旦,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一户世代乡绅之家,也就是今天的宝山区罗店镇——一个位于长江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父亲潘鸿鼎思想多元、兼容并蓄,母亲知书达礼、注重教育,舅舅沈恩孚则为他的读书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勤奋读书,代代相传的家风对潘光旦影响很大。14岁时,父亲便早早去世。母亲克俭克勤,非常注重潘光旦的读书和教育,在生活上教会潘光旦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也奠定了潘光旦性格中温良恭俭,雍容宽厚的品格。潘光旦:“记得小时候在家,日间如果和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夜间母亲一定要和我算账,说理而外,往往加上一些轻微的体罚,直在我,如此,曲在我,更自难免。一切冲突总是错的。”求学清华少年折翼年,年仅14岁的潘光旦正式入北京清华学校学习。进入清华的第二年,因为在学校里参加跳高比赛,潘光旦的一条腿受伤感染,最终医治不好,只能锯掉。令人敬佩的是,他很快就能掩藏痛苦,直面人生。在家休养了一年,再回清华,展现在同学面前的潘光旦依旧豁达开朗。他没有表现出因为身体残疾而带来的自卑,也不忌讳同学们提到这一点。潘光旦青年时代他和同学们去郊游,爬上山顶,看满山红叶,不喊苦,不掉队,克服了身体的残疾,更克服了心理的阴霾。有一回上生物课,老师把一个老鼠的尾巴斩断,观察老鼠的后代是否也短尾,就有学生问潘光旦,你生的子女是单腿的呢,还是双腿的呢?潘光旦说“不可胡闹”,却从不动肝火。当过燕京大学代理校长的梅贻宝在《清华与我》一文中如是说:“我在一九一五年入清华,初次看见他,他已经是独腿客了。在前一年他跳高跌倒,伤了腿。医师有欠高明,耽延一阵,竟成不治,只可把伤腿切断。他曾装过假腿,但是麻烦胜过架拐,他索性架拐架了毕生。他虽然独腿,但是一般行动概不后人。周末同学们郊游散步,他从未缺席。他同我对于学生基督教青年会都感热心。有一次在西山卧佛寺开会。会序中有一项排列在寺院后山门(等于半山腰)举行。老潘亦就架拐登山,若无事然。”潘光旦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就是为人治学的韧性和战胜自己的毅力。他还给自己家取了一个名字“胜残补缺斋”,直面苦难并迎难而上。潘光旦在学术道路上一直秉承和坚持两点:一是学习上注重夯实中国旧学基础,一是研究时注重立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他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是源于一篇《冯小青考》的读书报告。这是潘光旦学术生涯的起点,也体现了他在研究学术时,对西方科学思想的运用,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关怀的特点。原版封面闻一多设计留学海外思想初立—年,潘光旦先后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等。在美国短短四年时间,潘光旦思想快速成长,广泛地涉猎了心理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潘光旦的研究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了人文科学领域,也使他成为一位颇具情怀的社会学家。年,潘光旦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学士学位随着对遗传学和优生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在美国生活的耳濡目染,即使在“全盘西化”论漫天飞的时刻,潘光旦仍然能客观、科学对待中西文化。他以一种超乎年龄的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不卑不亢地从科学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这个时期,潘光旦最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ff/150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