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多个景区无痛爬山

发布时间:2024/6/29 17:42:04   点击数: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这两天,“浙江多个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的相关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网友发出一段杭州淳安天屿山的登山视频。视频中,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架设在山石之间,扶梯两侧喷洒着水雾,游客沿着扶梯,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被送上山。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有网友点赞景区的设计暖心,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

天屿山:单纯为了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

“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说。

公开资料显示,天屿山位于千岛湖南岸,是千岛湖畔最佳的观景点。山上在不同高度设有多处观景平台,游客可从不同角度俯瞰美景。

天屿山的海拔只有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米,对老弱病残的游客不太友好。

徐先生说,“开始是想在山上建索道,不过索道运输能力有限,还存在安全风险,而电梯的承载量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可以满足景区运营需求。”年9月,城市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多万元,建造了这条“无痛感”的爬山路。

天屿山上的电梯(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电梯建成后,游客登上山顶的时间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每位游客只要花30元就可轻松爬山。

不少网友纷纷点赞。网友“小甜橙去哪儿玩”说,“带老人小孩简直一绝,不用自己爬,坐三段扶梯直接上山……娃开心我开心。”

爬山还是乘梯,给游客多一个选择

除了天屿山,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也设置了百余米长的自动扶梯,被大家称为“南天梯”。

据了解,“南天梯”投资万元打造,于年年底开始筹划,年国庆节前投运,电梯双向共4组,单向运力可达人/小时。

浙江神仙居旅游集团市场营销部副经理顾巧璐介绍,作为国家5A级景区,该景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有多米,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走完整个景区,身体会吃不消。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感,神仙居除了从山脚到山上的北海南天索道外,又增加了“南天梯”。

“电梯全长米,提升高度52米,梯阶宽度0.6米。游客从山脚坐到山顶,全程只需要4分钟左右。”顾巧璐说。

神仙居的南门梯(受访者供图)

顾巧璐表示,设置“南天梯”的初衷是希望老人、小孩都能实现轻松登山,“即便是年轻人也可能会觉得爬山很累,我们想让游客爬山时就像逛商场一样轻松。同时也不妨碍他们享受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无痛爬山”能复制吗?

近年来,国内不少景区都在探索“无痛感爬山”,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不是每一个景点都适合建造这样的扶梯。

在徐先生看来,这其中的考量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山体的地形是否适合建造电梯,另一个要看电梯的实际成本与景区的实际营收是否匹配。

“电梯坡度一般不会超过30度,比如我们的登山扶梯就是按照22.3度设计建造的,因为坡度太大,提升高度太高,对游客来讲,就会有安全隐患。”徐先生说,天屿山地势相对平坦,加上千岛湖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两者加持才是最终能建成自动扶梯的基础。

此外,露天电梯建在山里,每天都会承受日晒雨淋,极易出现设施破损、线路老化等问题。

城市旅游开发公司专门安排了两名电梯养护员,每天在景区值守,定期检查电梯链条是否需要养护、电器是否需要维修等等。

登山的乐趣被牺牲了吗?网友热议

坐电梯爬山,会减少登山的乐趣吗?

徐先生认为,“不是说有了电梯,就不能去爬山了,这本来就是给游客增加一种观景的选择。”

天屿山(受访者供图)

徐先生介绍,目前天屿山上的自动扶梯一共有3台,每台的提升高度40米左右,总的提升高度只有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高度仍需要人工攀爬,“我们前期也经过了大量考察,让每台电梯的尽头都是最佳观景点,这样一来,身体不适合爬山或是不想爬山的人,可以留在观景平台观景,喜欢爬山的人,也可以继续往山上走。”

神仙居的南门梯(受访者供图)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没落”。在许多人看来,这一波操作很“硬核”也很人性化,主打的就是用一种更省力的方式亲近自然。不过,有的网友并不认同:爬山的意义不就在于爬吗?像逛商场一样“逛山”,岂不是少了很多乐趣?

不得不说,乐趣这东西,向来见仁见智。就好像有人喜欢“快准狠”的“特种兵旅行”,也有人钟情于“慢慢溜达、慢慢抵达”的“Citywalk”,有趣的旅行并非千篇一律。若因为这类“新派爬山”少了些用双脚丈量风景的味道,不太符合传统的登山文化,就将两者对立起来,大可不必。大家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无痛爬山”的需求一直存在。如天屿山的海拔只有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千米,在山上修电梯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弱病残游客。考虑到身体不适、体力不支等其他情况,不难理解,它能在社交媒体迅速圈粉,也是戳中了那些自嘲“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的需求。

更何况,从报道可见,“坐电梯上山”并不是一步到位。即便是部分路段可以乘坐电梯,也不代表途中不需要徒步登山,更不意味提倡用“科技和狠活”取代体育锻炼。无非就是多了一个选择,提高了旅游服务的包容性,让人人都能实现“登顶自由”。“殊途同归”的背后是“因人制宜”,在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思路值得赞许。

比起反复撕扯“无痛爬山”有没有灵魂,更值得讨论的是背后的建设和运营难度。一些人担心,修建这类机械设施会破坏山体,影响景观协调性和自然生态,这样的声音的确值得重视。生态环境有其脆弱性,“破坏容易修复难”的教训,实在是不胜枚举。什么样的山适合装这种电梯?后续要如何长期维护?这都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广泛听取专业意见。

事实上,一些景区也在积极探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湖北恩施大峡谷内也设有自动扶梯,电梯上部结构选用原木建成,顶部采取土家风格的青瓦盖顶,远远看去,就像坐落峡谷之间的土家楼带,非但不违和,还有几分独特的美感。

对自然多一分敬畏,服务上多一些巧思,坐电梯登山也很香,风景这边也好。

来源:北京青年报、潮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南方日报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ff/15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