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偷空跑去看来个展览,是SeanScully叫做《抵抗与坚持》的个展。当然我也需要承认的是几个展厅转出来,我也没发现这些画和『抵抗』或者『坚持』有什么联系。既然如此,那我又为什么要跑去看呢? 现在回想起来,看展应该是我从北京开始养成的一个习惯或者爱好。回溯到当时,一开始之所以去看展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漂在北京,闲暇时间总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另一方面则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各种名目类型的展览实在是数不胜数,总会有那么几个名字窜到耳朵里,让人觉「这怎么能不去呢」。我也不清楚是不是其他喜欢去展览转转的朋友,特别是像我这样没有接受什么艺术训练甚至缺乏基本背景知识的,一开始看展的原因也是为了「附庸风雅」和一点小小的好奇,但至少我得承认我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俗人。 我这么个俗人,这几年下来断断续续也还是把这个爱好保持了下来,甚至还因为这认识了几个小伙伴。但是我去看了并不代表我看的懂,甚至不代表我看懂过。有些与生活和学习经验有联系的展览,比如青花瓷或者罗丹的沉思者雕塑,还算能够看明白一点,因为可以用来自经验或者学习的某种「框架」去分析和理解,进而联系到现实的生活;可惜我去的展大部分还是那种搞不清重点的。这些展不是没有主题,反而有时候主题还很明确,比如荒木经惟的摄影或者草间弥生的波点,但是看完这些展览之后总会产生同样的疑问:这些是在干什么?有什么用?是为了什么? 相信这两个问题不仅属于我,对于大部分和我教育背景类似的普通人来说,第一次看毕加索、第一次看安迪沃霍尔、甚至第一次看艾未未的瓷罐,都会产生同样或者类似的疑问。我试着读一些书或者了解更多关于展览的主题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绕了一圈下来我觉得很可能这些答案非常简单,至少对于我来讲:什么都不干,没什么用,也不为什么。这样的答案在我第一次懵逼地从展厅里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浮现出来了,只是很难以相信:这么出名的艺术家,这么出名的作品,怎么能什么意义都没有呢?那那些人花这么多钱买这些干啥? 到今天为止,我没有也不会有什么确定的答案,但是有进步的地方是我已经有一些猜想或者体会。当人们走进展厅的时候,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我这样的外行俗人看的是内容,也就是画的东西是什么;有的人看到的是形式,就是是怎样画的。如果是《清明上河图》这样内容丰富的作品,我这种俗人即使外行,也能看得到图中人物的千姿百态;而如SeanScully的作品,内容上只剩下了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形式成为了主角,即使这主角站在我面前了,我却还是视而不见,还非要挖空心思去找那「应该」是主角的内容,自然只能两手空空。 所以现在走进展厅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这个过程看做「爬山」:艺术品是「山」,而我站在它面前便是在「爬山」。山是不会自己说话的,它存在的目的也不是要告诉我什么或者让我爬上去看到什么;但是当我站在这座山下开始向上爬的时候,这座山是如何被发现的或者为什么被制造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爬山的体会,是在山上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艺术家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什么要制造这样一个装置开始显得没那么重要,或许有目的或许只是偶然;重要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喜欢不喜欢,再进一步,就是要接受没有道理的喜欢了。就好像这篇文章的封面图就是我这次最喜欢的一张,第一眼看到就非常喜欢,虽然不知道条条框框表达了什么,但是总有种找凳子取下来抬回家的冲动。 当然我也明白朋友们看到封面都会说「这是个啥嘛」,照片也确实看不出来什么好的地方。但是在广州有空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原画,真的是漫天星光啊... 20个恐怖灵异推理事件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低头玩手机竟致肌肉萎缩揭开平山病的神秘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ff/25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