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语 点绛唇,这是一个十分唯美的词牌名,取自南朝江淹的《咏美人春游诗》: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 这个词牌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 唐五代时有冯延巳用此调,到了宋朝用此调者颇多。现选取四首经典的《点绛唇》,记得点击收藏备用。 02姜夔: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 点绛唇 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译文: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姜夔一生不仕,十分欣赏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唐代诗人陆龟蒙,这首词便是经过陆的居住地吴松时所作。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巍峨的山峰寂静的伫立,商量着黄昏时下一场蒙蒙细雨。 第四桥边,漫步其间,想要与故人一同去,只是古今有别,故人也早已离去。凭栏怀古,唯见风中残柳,参差起舞。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03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点绛唇 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译文: 闲着无事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与谁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可知道,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宋哲宗元祐五年(年)秋,苏轼在杭州任职,袁毂(字公济)也来到了杭州,苏轼与他、刘季孙(景文)登山玩水,赋诗唱和,此词便是苏轼和袁公济词作之一。 闲闲的倚在胡床上,只见"庾公楼外"数座山峰重叠,犹为俊美,与谁一起欣赏这样的美景呢?明月、清风而已。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副使驾着车子来了,于是一起同游杭州湖山,唱和诗词,"相得甚欢"。此时的清风、明月,自是与人共享,相得益彰。 东坡旷然天真、潇洒自然的绰绰风姿,在大自然面前一览无余。"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亦如画一般,沁人心脾。 04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闺中少女“蹴罢秋千”,懒懒的活动着纤纤素手,因为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她娇羞的“倚门回首”,并露出低头“嗅青梅”娇态。 整首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矜持娇羞的少女形象。 05林逋:又是离歌,一阙长亭暮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 金谷园中年年如此,每到春来,青草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呢?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林逋一生高洁,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慕名前来与之交往的朋友也不少,这便是林逋送别友人时写下的一首词。 锦绣繁华的金谷园,如今已是青草遍地了。细雨中荒原里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长亭送别,离歌唱晚,凝望着朋友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作者以景结情,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之情融入进自然之景中,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06结语 点绛唇,这个带着女儿色彩的词牌名,自带婉约风情,在宋词的星河里熠熠生辉。 这四位宋代词人笔下的经典《点绛唇》,你觉得哪一首写得最好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四首经典的《霜天晓角》,都写得清丽淡雅,哪一首是你最喜欢的呢古诗词里的秋叶、秋月、秋色,写尽秋韵之美,令人流连忘返#真知计划#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jq/158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