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窗花影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光阴流转,又到了重阳佳节。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最初记载于三国时代。 魏晋时期,赏菊与饮酒的习俗,已在民间悄然兴起。唐朝的安定与繁荣,又促进了重阳节的发展。 “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自唐代起,“重阳节”首次被定为了正式的节日。 到了明代,每年的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这天,上自皇宫,下自民间,举国都要欢庆佳节,盛况空前。 天高云淡,人们纷纷走向户外,登高望远、秋游赏景、喝菊花酒以延年健身、遍插茱萸驱邪祛寒,还要吃重阳糕,以消灾除病等等。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此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九月初九,含“九九”,谐音“久久”,可联想为天长地久。它寓意吉祥美好,后来被定为“老年节”。推崇尊老敬老爱老,形成新的风尚。社会和谐安宁,重视温老暖贫,给老人分发礼物,安排敬老宴,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更是精彩纷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之际,王维的千古名篇,自然而然地,浮上我们的心头,甚至于朗朗上口,就是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写作此诗时,年仅十七岁,独自一人漂泊在外,逗留于洛阳与长安之间。 他把心底的思念与乡愁,付诸于笔墨,写成一首抒情小诗,感情真挚朴素,没有多余的诗情画意,却格外经典,隔着千百年的光阴,如今读来,仍然打动我们的内心,引起强烈共鸣。 谁愿意此时孤独,永远孤独?我们的情感如同小船,在尘世飘来荡去,外表坚强,内心脆弱,谁都渴望一处归宿,期盼停泊于温暖的港湾。花好月圆,朝朝暮暮,如同一个梦想,走遍万水千山,也要努力抵达。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是杜牧笔下的重阳节,写得洒脱旷达。 杜牧出身于名门贵族,他俊逸多才,风流倜傥。曾在池州担任刺史,正逢重阳佳节,恰好有朋自远方来,那就是张祜hù,他的诗名卓著,可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这次,他特意来拜访杜牧,叙旧聊天。 趁着天高气爽,杜牧就邀约朋友一起登山,前往城东南面的齐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杜牧一定是感慨良多,关于此行,他写了一首《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无疑这是一首名诗,堪称千古佳作,被誉为:“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起句就起得相当好,落笔不俗,毫无斧凿之痕。 秋天很美,天光云影,湖光山色。青山绿树倒映于湖水,大雁从空中飞掠而过。杜牧与朋友提着酒壶,备着点心,一行人登山临水,走向峰峦叠嶂,翠微深处。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扰扰攘攘,难逢开口大笑的时刻。而此时,野菊花儿漫山遍野,顺手采撷就是一大捧。老夫聊发少年狂,他们把黄花斜插在头发上,杜牧与张祜,相互对视而哈哈大笑。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不这么尽兴赏游,就是辜负了良辰美景,大好秋光。一定要痛饮几杯,与朋友对酒当歌,尽情畅谈。也无需再登临山顶,望见落日西坠,就感叹岁月无情,时光匆匆。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古往今来,兴衰变迁,大抵如此。想明白了,就无需黯然神伤,不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感慨人生无常,痛哭流泪,泪沾衣袖。 诗中最后一句,有一则典故。《晏子春秋》曾对此记载: 当年,齐景公率领群臣,登上了牛山,他望向山下繁华的临淄城,不由地落下了眼泪,感慨道:“山河如此壮美,国都如此繁华,我怎能忍心抛弃这一切,而去死呢?”随行的人也跟着他一起哭了。 只有一旁的晏子,发出了几声冷冷的笑声。他嘲笑齐景公,乐极而生悲,古往今来,谁能不老?谁又能不死?为此而伤感落泪,就太不值得了。 感谢阅读,遥祝佳节愉快!举报评论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jq/167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