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颂有风》林在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大学中国文学史研究唐诗,研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首先研究这些诗人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由此出发,考察他们的诗歌。林在勇先生初中开始就濡染在人文学术丰厚的华东师大丽娃河畔,学习工作经历从中文到哲学到历史到国际汉学;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再到哲学系当硕士研究生,又到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年轻时代沉潜经史子集;论著发表涉及文艺理论、文化人类学、语言文字学、中国哲学、古代经济学史、音乐戏剧等诸多领域。可谓出入儒、佛、道,学贯文、史、哲。徐中玉、钱谷融、冯契、王家范等前辈先生,应该都正好给予了他最好的求学经历和精神引领。他年9月生人,那十年从他的少年碾过。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以及他的颖悟,他当干部的经历,都和他精细的诗律一样,超过了许多年长于他的人。在上海,乃至全国律诗界,很少有像他这样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的诗人,也很少有像他这样的诗。简而言之,约有数端:一曰体式丰富。集中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应有尽有;有五绝、五律、古绝、古律、七绝、七律、排律、歌行体,有谐趣,还有多种不同的藏头诗,可谓众体皆备,凌云健笔,意态纵横。得四言之简洁,五古之从容,排律之整饬,歌行之雄奇,五律之开合,七绝之精致,七律之跌宕。直写胸臆,或俗或雅,皆涉笔成趣。二曰捷悟,才高思敏。林在勇天赋异禀,天生是一个诗人。但他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和高度的驾驭能力,却得益于刘勰《文心雕龙》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使他能在繁忙的公务间隙,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写出那么格律严整而韵味深长的诗。他的诗歌,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他从远古的、原始的、原创的力量出发,用《诗经》的四言体,以重章叠字的形式,用典雅洗练的语言,自由奔放地写“上海社科年会首屆青年学者论坛暨学术沙龙序”、“拟泰戈尔假如今生无缘有你”这些内容,让你惊叹不已。譬如《贺〈音乐周报〉创刊四十周年》:“载述载评,诸美斯汇。七日见兮,京华纸贵。四十岁矣,路标经纬。不惑云何,德音之谓。”这辑诗,我以为都很精彩,很少有人写得出。“古诗十九首”,原来是汉代的“古诗”,被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文选》选十九首,从此成了带书名号的《古诗十九首》。但林在勇这里的“古诗十九首”,只是借一名而写“自以色列驱车往埃及”、“北欧四国行”、“巴陵往赤壁”、“崂山海边”,内容与《古诗十九首》的美人摘花、赠人,以及长路漫漫的伤感、抑郁等古老的诗歌美学大相径庭。倒是像晚清黄遵宪那些用五古写的《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逐客篇》《今别离》,写当时出现的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把传统的离别之情放在新事物中展开,不重复古人,拒绝假古董,而是写出新意境和新况味。集中很多诗,都“声、光、化、电”,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鲜活的情感体验。三曰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栉风沐雨,枕流漱石,陶冶情操,是不可缺或的诗人之路。天地之间,万物之奇,可以娱心,可以写意;可以使人忧,使人悲;万里路尽入诗囊。集中除“修齐随录十八首”、“载道入韵十首”、“读书成诵十首”、“听音观剧八首”、“拜白依杜八首”、“学维尊轼八首”与读书有关;其“西行风讴十首”、“江南两浙十七首”、“闽山台海八首”、“岭表留吟八首”、“川渝偶成七首”、“滇黔游踪十首”、“南海潮音六首”、“关外放声八首”,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如“莺歌海盐场鱼肆”、“游内蒙九原秦直道遗址”、“庚子夏日库车往喀什”、“域外漫笔”等,每有所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横溢的机趣,是他足迹的日记。四曰宋型诗风。集中四言、五古汉魏诗,戛戛独造;而近体五、七言律绝,近而视之,迫而察之,则倾向于“宋型诗歌美学”,以理趣见长,议论为诗,如七绝《偶感》:“中年役物每劳形,登了前山又不平。吃去八分真气力,值回一点好心情。”五绝《笑己》:“老来如少年,快活入痴颠。天纵皆听我,我行都与天。”有宋人杨万里的风味,也近于禅诗。合观《雅颂有风》,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雅语,有谐语。以其捷悟,才高思敏故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别材”“别趣”“读书”“穷理”,永远是学诗者努力的方向。但行政工作毕竟占时间,影响写作,这种情况,诗人自己也认识到,这就是其《陪王师散步归有感》:“一行作吏诗心废,抱憾多年箧未开”吧!《雅颂有风》,集名来自《诗经》,昭示集中的诗,继承了《诗经》“风”“雅”“颂”的传统。三百零五首,也是个传统。《诗经》三百零五首,已成永恒的经典;明代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清代乾隆年间无锡人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被吉尼斯纪录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歌选集”。《雅颂有风》选诗三百零五首,或当有此志乎?附:林在勇诗选四言诗·行当行矣行当行矣,天地悠悠。不知不愠,不怨不尤。方之圆之,山刚水柔。不党不比,不忮不求。见所见兮,宇宙吾俦。不善不为,不远不谋。乐其乐乎,优哉且游。不流不住,不死不休。五古·观海百千里观海百千里,经年亿万祀。微之砾变沙,巨者恒如是。云色有时同,水天难彼此。月升日落间,随逐相终始。淼淼玉浮柔,阔深能所止。滔滔喋不休,浅岸兴滩涘。又送粒珍来,偶欢踏浪子。忽而潮歇还,携卷归涯氾。宇宙一如常,人生有以似。五律·咏茶为爱山中气,常将绿叶烹。三春留以发,百味入其萌。养志回甘苦,怡神转浊清。烟云吹散际,手盏一天晴。七律·龙华怀想灼灼其华浩气徊,夭夭厥色赤霞来。音容已上凌烟阁,壮烈常名奠酒台。谁解温风催泪涌,每逢胜景动心哀。英灵不捨清明世,化作桃花带血开。五绝·朝天门外江上行船仙曲如潮至,嘉陵弄不停。山城灯有意,投报满江星。五绝·夜读风来暑亦怜,心热五千年。知物先知我,对书如对天。七绝·四明山客似云来云作邻,丹山第九洞天真。人家燕子仙霞里,时止时飞与夕晨。七绝·夕佳山翠绿苍青一望收,原无纷杂上心头。与山分享春颜色,不染红黄不向秋。七绝·云雷电闪夜穹帷推攘百顽童,天地开张两画工。料把浮云当素纸,偏锋劈写几枝红。七绝·旧居西窗花影二十年前旧雨痕,双行清泪印今存。晴光映壁知人意,画出桃花眸子温。林在勇,人文学者,作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音乐学院书记兼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jq/171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