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ONYSAID 纪胖说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民间一般会通过登高赏秋、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方式来庆祝重阳节。 说到登山,其实户外运动源于登山运动,而当中国的登山运动刚刚踩到起跑线时,世界登山运动已经进入登山史上的“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所以今日,我们不谈风花雪月饮酒作对,一起驻足高山之巅,欣赏中国登山产业的前景无限。 ▼▼▼ 关于为什么要登山,最著名的回答莫过于那句:因为,山在那里。 登山是山地户外运动的一种,表现为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你不仅可以享受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还能夜宿高山帐篷,与伙伴共赏高原壮美星空。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登山户外运动的人口逾亿,每年都会开展三到五百场各种国际和全国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且已经形成一系列老百姓喜欢的品牌赛事活动。据权威媒体报道,登山、跑步和骑行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三大全民健身运动。 登山运动在我国迅速兴起主要受以下驱动因素的影响:人口基础(庞大的潜在消费人群基数)、物质基础(我国丰富的户外旅游资源)、经济基础(收入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政策基础(政策持续推动户外休闲活动发展)。 回顾登山产业的发展史,政策的红利支持是主要动力。年,山地户外运动被正式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大众户外休闲概念被逐渐接受,国内户外品牌迅速发展。 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产业的46号文件,提到把户外运动作为体育产业一个重要方向。据中国户外联盟(COA)统计,年我国每年有1.3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运动(占总人口的9.5%),有万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占总人口的4.38%),但与美国目前50%的户外运动参与率差距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培育具有自有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用品。”年6月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大幅提到户外运动:“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在民间需求的推动和政府作用的拉动下,进入顶层设计视野的登山运动正迎来黄金轨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造城市品牌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体育旅游整个产业年产值每年达到亿欧元,体育旅游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能够达到每年14%,而中国只到5%。 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体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博观致远微智库在高峰论坛发布了《年体育旅游参与现状调查报告》,其中着重指出,在受访者参与过的体育旅游项目中,山地户外运动类最受欢迎,占总数的43.57%,而登山(12.86%),徒步(12.69%),露营(10.28%)是受访者最偏向参与的项目。 作为体育+旅游的新型切入点,登山运动有利于发挥城市的地理资源优势,通过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体育的“动”与旅游的“静”相结合,用品牌赛事及特色体育活动使旅游景点、文化品牌“活”起来。 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仅聚集了人气,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直接的效应是推动了赛事举办地景区建设、旅游层次和文化品质的提升,实现了体育、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和互利共赢。 依托体育产业走势打造登山产业链赛事组织 在产业链上游,可以打造高端的精品赛事,比如国际攀岩联合会的世界杯、山地越野挑战赛、山地越野跑,同时做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如全国青年登高健身活动、登山大会、露营大会、徒步大会、夏令营、冬令营等,这些活动大众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这两大精品赛事一旦形成合力,既可以为政府民间力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老百姓形成一种传统和习惯,然后带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公司俱乐部 登山运动的有关公司和俱乐部不仅是登山运动装备的销售渠道,同时也是为登山运动参与者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组织,是登山运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在对参与户外运动的形式调查中,42.3%的人选择与朋友自发组织参与户外运动,单位组织和加入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形式也有不小的比率,分别占23.7%和26.5%。 登山运动相关的公司和俱乐部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正成为规范我国登山运动市场、加强登山运动市场监管的着眼点。 目前在圈内比较知名的有三夫户外、探路者、新疆探险之地户外运动服务有限公司、极星·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成都喜力户外运动有限公司、西安绿蚂蚁深度体验户外俱乐部、武汉穿山豹户外俱乐部等。 主要业务是组织实施各种户外类型的探险旅行活动,开展各种户外主题的培训、讲座,策划组织执行各种赛事等。 服务平台 当下纷杂的赛事之间很少甚至并无关联,无法保证群众对赛事有持续的参与度,这使得单场赛事或单一赛事品牌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备受约束。因而,有必要将登山赛、超长距离山地越野赛、步道联赛、山地多项赛、户外技能赛等群众性山地户外赛事整合起来。 目前现有的是各个角度的媒体平台,如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北京登山门票等,还有如山地户外赛事积分平台等赛事平台。 装备 衍生产品一直是体育产业下游的主要力量,年我国户外用品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2.5%。在户外行业成熟度较高的欧洲,户外用品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为0.10%。 如果按照我国年的GDP水平以及欧洲户外用品销售额占GDP的比例测算,我国户外用品潜在市场空间超过亿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登山运动的装备主要包含冲锋衣、登山靴、速干裤、雪镜等,以此为基础的户外营销在各个登山地点正铺展开来,随处可见户外用品专卖店。而随着登山运动的专业化普及和深层次发展,登山的装备需求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微型投影仪、户外GPS登山表、三防运动相机等。 登高望远解决潜在问题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主要体现在登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高山救援不健全。 国内商业登山服务在服务意识、风险与成本分析、体系化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当登山爱好者对过往组织活动成绩的盲目自信,商业服务方对客户人数的盲目追求、对活动风险的考虑不周时,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另一方面,登山运动从本质内容上属于体育运动范畴,但又明显带有旅行社组织旅游团的商业性操作模式。尽管登山运动活动按照规定须经省市体育部门严格审批,但这种带有交叉性质的综合性活动往往很难单独由体育行政部门来规范管理。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在行政执法和业务管理方面的交叉盲区为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规范管理留下了一定的法律真空和管理空白地带。 拿高山救援来说,其在定位上一直比较模糊,这究竟是政府该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还是景区的管理职能?商业保险介入、救援系统的搭建等始终难以做到全网信息的统一,还有技术问题、费用问题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山地户外运动才刚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都忙着了解什么叫登山和户外运动,政府及爱好者还无暇顾及其背后的危险以及化解危险的办法;二是对“高山救援”理解的误区,包括一些专业登山家在内的人都认为,高山救援只不过是登山运动的一个分支,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领域。 深度人群少 笔者找到了一个户外运动的数据,目前消费者户外运动的参与频率一般比较低,被调查者中平均每个月参加户外运动不足1次的消费者占调查人数的31.7%;平均每月参加1次户外运动的占总人数的30.8%。也就是说,大部分户外运动参与者平均每年参加户外运动的次数是在6-12次。 时间、装备、交通、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的限制等问题,都是影响其参与频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拿帐篷举例,穿着户外服装的人越来越多了,周末公园里的帐篷多了,单层帐篷的销售在增长,这不是要过夜的需求,只是周末休闲,说明轻度参与户外的人群在增长。另一方面,双层帐篷的销售在降低,说明深度参与户外的人群没有大的增长。 登山装备的同质化 站在当前户外市场规模以及社会认可度的基础上看,同质化的产品无法帮助品牌商更进一步占领消费者心智,甚至有可能降低品牌排位,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聪明的户外用品品牌商会在产品差异化上苦下功夫。 比如登山服装、户外露营用品等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知名的户外运动品牌,垂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各品牌产品差异化进一步加大。 俱乐部行政管理不到位 我国登山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目前登山运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缺失。由于行政效力限制,登山运动的归口管理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无法真正管理俱乐部经营业务,相应管理办法大多停留在各省级登山协会,很难落实到每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针对个别未注册的网络论坛、地下俱乐部更无法开展行业管理。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愿登山运动、登山产业伴随我们的生活,一路前行。 ▼▼▼ 声明:本文为互联网+体育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