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孩童咏华山宋寇准咏华山诗文赏析

发布时间:2024/12/20 16:09:16   点击数:
七岁孩童咏华山

·华山:五岳中的“西岳”,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齐:平齐,即一般高,一样高。

·回首:回头,在这里指低头向下看。

华山真是太高了,只有天空在它的上面,更没有任何一座山能和它平齐。

我站在华山上,一抬头发现太阳离我很近,一回头向下看,白云都飘浮在自己的脚下。

寇准(年-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是“澶渊之盟”的主要促成者,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爵位为莱国公,谥号为“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寇准的父亲大宴宾客,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就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绝句,可谓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当时就被誉为神童。

我们知道,五言诗字数本来就少,词句组合的可能性不多,如果句子的格式相似就会显得呆滞。这首诗在形式上,通篇没有主语,两联均用对仗,第一联以虚词开头,第二联以动词开头,都避开了最常规的“主谓宾”式结构,让句法更加灵动活泼,已见创作功力。在内容上,七岁的寇准也深知取舍的奥妙,四句都围绕着华山高峻的特点来写。整体上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辞藻的堆砌,而是两层的虚敲旁比:第一联“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指出华山处于“一天之下,万山之上”的高度,比华山高的只有不可超越的天空,而所有的山峰都只能拜倒在华山脚下,可以说,华山已经是世间万物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了。作者通过夸张化的对比,加之“只有”“更无”这种口语化、情绪化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从而衬托出华山巍峨高耸的形象;而第二联“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则建立在作者自己的视角上,写登上华山之后的所见所感,当站在绝顶之时,抬头仰望,仿佛太阳都近在咫尺;低头俯瞰,本该飘浮在上空的云雾都缭绕在自己的脚下。这是选取具体细节与独特体验来描写,从另一种角度来衬托华山之高。第一联是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来写,夸下“华山天下第一”的海口,而第二联则紧承诗意,用登山者的切身感受来佐证前言,从而把华山高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本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整体上层次分明,准确传神,又出自一个七岁的孩童之手,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上出名的“神童”

寇准7岁时就能写出《咏华山》这样的好诗,后来也一直品学兼优,19岁考中进士,4岁成为当朝宰相。其实,历史上像小寇准这样的神童还有很多,而且个个天赋异禀,令人震撼。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另外两位顶级“神童”吧!

1.甘罗

甘罗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在12岁时,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作为门客。当时秦国想要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害怕承担责任而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而年仅12岁的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当年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而被排挤,现在吕不韦的权力比范雎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对赵王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最终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甘罗也因此被封为上卿(地位类似于宰相),于是就有了“甘罗12岁拜相”的传奇故事。

2.曹冲

曹冲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就已经可以比得上成年人了。6岁那年,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于是就询问属下,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称量。这时候曹冲就提议,可以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并在水平面的位置做一个标记,再把大象移开,向船里不断装载其他东西,直到当水面也下沉到这个标记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的总重量,基本就能等同于大象的重量。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年仅6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没有办法的大难题,足以称得上是“神童”。而曹操也有意愿将王位传给曹冲,然而天妒英才,曹冲1岁时就病逝了,实在是非常可惜。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yd/163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