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望岳不是律诗,不是杜甫山下

发布时间:2025/3/3 14:30:06   点击数:
#诗词#《望岳》是很多中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的一首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望岳》是一首律诗;《望岳》是杜甫在山下所写。不料想这些常识都被叶嘉莹先生的解读颠覆了。叶嘉莹先生叶嘉莹先生说,泰山是中国最有名的山。我们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爬泰山时,望着历代文化,不感受它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感受一下叶嘉莹的《望岳》,还真是一个遗憾。先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望岳》不是律诗首先,我们来见诗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对“”阴阳“,“神秀”对“昏晓”,动词“钟”对“割”,对仗工整。下面两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对“决眦”,“曾云”对“归鸟”,动词“生”对“入”,对仗也很工整。这样的二三联的对仗很好,应该就是律诗啊。但是,,大家看押韵的字。分别是“了”“晓“”鸟”“小”,它们是押韵,但是押的是仄声韵。而律诗要押平声韵。所以,《望岳》不是律诗。美妙泰山但是,在杜甫的笔下,它又不同于先前的古体诗。它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结合。具体来说,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就像刚才的分析,杜甫又加进去“对偶“”这一元素,这是他在《望岳》这首诗中的体现出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先圣开来学”,人们以此来赞誉孟子;在诗词上,杜甫当之无愧,他将要把律诗推上中国文学的巅峰。诗圣杜甫二、《望岳》既不是杜甫路过所作,也不是在山脚下仰望泰山而作,而是在半山腰酝酿而成。有人说,杜甫是至而未达,只是在泰山路过,仰慕感慨而作,所以结尾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叶嘉莹先生说,《望岳》应该是杜甫在半山腰所写。“岱宗夫如何”是杜甫未见泰山时的景仰之情,因为岱宗是先圣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处,有兼济天下之心的杜甫是心向往之。“齐鲁青未了”是杜甫远望泰山,只见山势连绵不断,在齐鲁大地上。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写自己走近一点,开始爬山,当爬到高处半山腰时。见到云雾缭绕山间,仿佛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的胸前飘荡。“决眦”一句是写自己睁大眼睛,向远处看,放眼只见苍茫的天空,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失在天际。决眦入归鸟所以,之所以认为《望岳》为杜甫在登山时所写,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如此宏阔的景象、细腻的品味,精炼的语句,没有登上高处,杜甫是难以体会地如此真切,写得如此精妙。二是杜甫敬仰圣人,自是亦步亦趋,哪会在山脚下望山兴叹而作罢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代的司马迁、谢灵运如此,同时代的李白这样,杜甫自是不甘人后。年轻杜甫行天下三是杜甫身体很棒。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佐证,那就是杜甫从小身体就很棒,爬山对于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历史上杜甫给人的印象是衰弱不堪,但是,杜甫年轻时身体健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翻译过来就是:想当年,年方十五,童心未泯还像小孩子,身强体健像初生的黄牛犊,来来去去健步如飞。八月来临,梨子枣儿都熟透了,一天里不知要上树采果子多少回。所以,杜甫一生喜欢登山,不像陶渊明,因为足疾而很少登上高处。因为脚不好,陶渊明多是在院子里“抚孤松而盘桓”,或者在东篱“悠然见南山”,最高是“登东皋而舒啸”。杜甫则不然,年轻的他,爬上十八盘、登上日观峰是不在话下的。壮志凌云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一定要,所以是杜甫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还要“凌绝顶”。叶嘉莹先生非常佩服杜甫的为人,喜欢杜甫的诗词。所以,旅居国外多年,回国后得以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不惧年纪已高、不畏十八盘之险,登临泰山,赋诗追思诗圣杜甫。登泰山叶嘉莹髫年吟望岳,久仰岱宗高。策杖攀千级,乘风上九霄。众山供远目,万壑听松涛。绝顶怀诗圣,登临未惮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叶嘉莹的《登泰山》不正和《望岳》一样,都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啊。叶嘉莹先生对杜甫非常敬仰,对古诗词研究可以说是当今第一人,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女神”,她的作品值得诗词爱好者品味,更值得中学生一阅,对文言诗词水平的提高均有益处,可喜的是,书中有音频可欣赏。叶嘉莹小时仰慕杜甫,向往泰山;叶落归根,回到故国,幸哉:于花甲之年终于登上泰山,壮哉;饱览宗岳之雄伟,伟哉;循诗圣之遗踪,快哉!我们得以一读诗圣之《望岳》、国学女神之《登泰山》,幸哉快哉!你喜欢叶嘉莹点评的哪位诗人?敬请分享看法。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yd/166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