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两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权"分离 【第一轮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两权"分离改革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经济从多元所有制经济到单一国有制经济,国营企业走向主导或主体乃至垄断地位,这导致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逐渐萎缩,中国经济基本堕入了万马齐口音的使人窒息的艰苦窘境。为改变这类局面,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系列重要论述,打开了长时间禁锢人们头脑的思想禁区。人们开始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对经济体制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也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改革路径: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6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四川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乃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标志。1979年4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搞好国营企业改革试点,明确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颁发了着名的第一个"扩权10条"白癜风的病发缘由,它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企业改革的第一批文件。1980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在这类历史背景下,1981年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和实行工业经济制的要求。经济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1983年开始进行利改税的第一步,即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公道分配。1984年10月1日起,试行第二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是将国有企业原来上缴国家财政的税利,改成向国家交税,即由原来税利并存改成完全交税。年国有企业进行了以"两权"分离为特点的改革。这项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2.对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制。另外,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还实行了股份制试点。1993年,国家明确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这意味着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突破点:从国营企业垄断经济走向企业自主经营制度;到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财政税利改成向国家交税;再到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改革成果: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实行利改税的结果表明:在解决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上找到了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利改税以后,税率固定,企业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和均衡入库,保证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既能使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能够使企业心中有数,企业留利也可在增产增收中稳定增长。这极大增加了企业积极发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压力,加强了税收的监督作用和促进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推行承包经营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使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均好于未实行承包的企业。大大减缓了由实行利改税带来的问题,同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yd/9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