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爬山 是因为它既可饱览秀色 又可以健美身心 然而,途途经常会听到 许多小伙伴在爬山的路上说 “我的天,真是累死了” 说话的同时,伴随着他们急促的呼吸声 就练脚劲来说,爬山的确效果不错 对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视力 新陈代谢等方面也有益处 当下户外运动也成为热门 每当我们兴冲冲的爬山却大多被累倒在途中 你会爬山吗? 其实你不知道 你之所以登山累的气喘吁吁 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技巧! 想要登山不累,途途告诉你 要记住这9个字! 你要会爬 会吃 会保存体力 想要登山不累,你要会爬! 第一招:走上坡路,尽量让脚后跟吃劲,脚后跟自然就在人的重心上,于是身体的重量就能分配在大小腿乃至腰上,这比用脚前掌爬山要省1/3左右的劲。 用脚前掌爬山,等于让小腿累死而让大腿闲死。坡路上常会突出块石头、石埂之类,要用脚跟踏之。 第二招:可用可不用手,帮助时就应该用手。用手能减轻双腿的重负。爬山时双手多半是在闲着,早已养精蓄锐,稍微能用上手时,就该前肢着地而用力。为啥四肢腿的动物就比人擅爬山?因为它们平均分配了力量。估计动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觉得奇怪,这是一种杂技的姿式呀。爬山时,只要坡度超过45度,就手脚并用,省劲有效,也没什么不雅。 第三招:爬坡时可以有点外八字。外八字式迈步便于让脚跟吃重,也减少脚面与小腿的角度而肌腱舒服。虽不走得特快,但不停歇,每迈一步膝关节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顿。 第四招:爬坡时可用手掌压在大腿下部助力。这样一是让手臂和腿形成一个力矩而将臂力转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压摁有助大腿肌肉的紧凑而得以发力。当摁压着一只腿提迈另一腿时,会觉得像摁压着一块石头一样而能借上力。 第五招:爬坡时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仿佛上至喉咙下至丹田。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前,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省得喝一口冷风噎着。 第六招:爬坡时拄棍也能减轻腿力。两只腿的爬不过四只腿的,但人拄上棍等于三只腿,胜于两腿。短棍(手至地的距离)为好,手能撑住它,让那棍杖像腿一样吃力。长棍也行,仿佛撑篙,不过移起来比短棍费些胳膊的劲。 第七招:爬坡时适当地仰着头。这样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坡似乎不那么陡了。用错觉骗一骗自己就算藐视困难吧。 第八招:爬山时最好穿高腰登山鞋。高鞋腰有护踝作用,使脚与小腿更柔韧地连在一起。休闲鞋不宜爬山,其鞋底几乎像你脚掌一样轻,硌鞋即硌脚,不小心踢了块石头就像石头砸了脚趾。 第九招:穿舒适的衣服。因为热消耗体力,并且汗湿了衣服被风一吹极易着凉,即便在北方冬季有时也能热得穿衬衣爬山,即便夏天在风口处也要穿紧了衣服。不要怕脱了穿、穿了脱的麻烦,舒适的皮肤感觉会减少爬山时的烦躁和紧张。 第十招:爬野山时须备上手套。野山快到山顶时往往路极窄或没路,全是荆丛时要用手去扒开丛枝,手套可避免手被刺技刮伤,并且遇陡坡手脚并用时,那手套就等于是鞋呀。越是夏天越要备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荆棘丛)比冬天的密多了。 第十一招:关于山上的小路。没小路的山,走起来费时费力,爬山时找路就像找导师一样。以下几种情况必有小路:架过山梁的电线下必有查线员留下的路;过光缆的地方亦是;你若去的方向有堰田、炭窑或小名胜(塔、泉、碑、坟)等必有小路可通。一般来说,小路因山制宜,往往不直通你要去的方向,它可能绕半座山,甚至有时反方向而迂回。 第十二招:小路不会忽然消失。一旦忽然消失,多半是你走错了,原道回返一段,仔细查检小路是在哪拐了弯。不要硬走,就算你直接攀登钻荆爬上了顶峰,却失去了爬山时的聪明锻炼。有时小路会有同样宽窄的分支岔口,也许这是暂分叉而不远后合并,也许真是分道口。此时须根据山判断,甚至捡一条试走几百米。 第十三招:找老乡打听山路要不厌其烦。与前一个第几个岔口往哪拐弯,那有啥标志,与前一个岔口差几里,比如在第几个岔口或啥位置能看见目标、最后一个岔口距山顶有多长时间的路,等等,越细越好,并记牢。最好再多问一两个老乡以丰富或校正信息。 第十四招:上山前一定要找到北并认准。一般从小村能看到要登的山顶,看看二者连线与北的角度,明确前进时的方向感。行进时也要时时找一找北,拐弯时要大概估计转了多少角度。 第十五招:下山迷路时就往下顺沟走。顺小山沟下坡能到大山沟,大山沟必有路通人家,也许回不到你的出发点,但不致出危险,尤其天黑或大雾时,顺沟走下坡路最为保险。 第十六招:下陡坡时用屁股蹭着走不寒碜。一般下陡坡时宜侧身走,重心略靠后,稳住一脚再移一脚。背着身往下倒走,视野不好,且过慢。不妨仰面坐着走,即用屁股蹭着走,两手也撑着移动,安全而快捷,稍费裤子。 四大误区损害健康误区一:穿着随便,不做做规划 很多人认为,家门口的山很熟悉了,海拔也较低,没啥难度,根本不会有问题,于是不做计划就走进山野。 爬山对踝关节、跖趾关节、足底筋膜等以及软组织的磨损较大。特别是穿薄底布鞋、松糕鞋等爬山,或者走特别硬的青石路,都容易引发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等病症。 误区二:行前无需过多准备 有的爬山不带食物和水、不穿登山服装,觉得不到一天就下山,根本不会有问题,但遇到体力不支、低血糖的时候就傻眼了。 误区三:竞争心态,必须登顶 有的人好胜心强,觉得爬山要到顶;还有人逞强追求强度和速度!但爬山是为了健身,而不是竞争。锻炼都要循序渐进,过分会适得其反。 “三高”人士以及原本就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群,爬山时如果争强好胜、过于追求时间和速度,就有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肺栓塞,甚至可能猝死。 误区四:姿势不正确无所谓 不正确的爬山姿势、速度、节奏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害。下山时,膝关节弯曲,要负担全身的重量和向前的冲击力,摩擦和压力更大,经常这样难免出问题。 有些人为了赶时间会快速下山,跑着下山膝盖受到的冲击力是身体重量的5~8倍,膝盖就像遭受成千上万次半吨左右重量的打击。如果提着或背着东西冲下来,对关节的损害更大,就像拿锤子猛砸自己膝盖一样。 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为例,平路行走时两边膝盖各承重60公斤,但爬山时膝盖负重竟变成高达公斤,相当于两边膝盖上各扛负了一架钢琴的重量。而且如果速度加快,对膝盖产生的压力就愈大。 上下山姿势都要对爬山旅游的人,一定见过山民挑着上百斤的重担在山路上行走,每天上下好几趟。可这些山民到了六七十岁都很硬朗,正是因为他们懂得爬山技巧、姿势恰当,才不会爬出问题。 爬山要做准备充分 爬山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腿部拉伸运动、搓揉膝盖,让关节、肌肉、韧带等得到预热。上山时上体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摆动。 下山时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坡度较陡时上下山可沿"之"字形路来降低坡度。 如果觉得大腿酸痛时,就不要把腿伸得笔直走,以减轻大腿肌肉负担,避免膝关节劳损、击伤,或脚踝劳损、扭伤。 要带食物和水 食物最好包含三大营养物质,比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面包、罐装八宝粥,含脂肪的坚果,高蛋白质的午餐肉、豆干等;饮料要准备矿泉水(或者是凉白开、自家冲泡的茶水)与电解质饮料两种。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准备胰岛素,戴上糖块,谨防低血糖。 穿对衣着,负重不要超过体重的1/4 鞋要合脚,最好选择专业运动鞋、登山鞋,尺码要合适,足底、足尖、足跟局部不要承受过多的压力;衣服要宽松,以运动服和登山服为好。 速度要放慢 爬山的速度一般以每小时3公里左右为宜(比平地行走稍慢),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靶心率(40岁以下的人可用减年龄,40岁以上的人可用减年龄)的60%~80%范围内。每次爬山不要超过2小时,不要过分追求大的运动量,以欣赏沿途风景,身心舒适为宜。 频率要适度 爬山的频率也要有所控制,通常情况下,每周不要超过3次,如果山路过于陡峭难行,更要减少爬山的次数,可用慢跑和快走替代。 此外,心肺功能不全,关节不好,不经常锻炼的老人,以及过度肥胖的人不适合爬山运动。 不论哪个年龄段的登山者 登山时都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速度 想要登山不累 你不仅要回爬 还要会吃,会保存体力 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 途途为你整理的大集锦 你看完记住了多少呢? 每次出行前不妨多看几遍 下次爬山的时候 你也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气定神闲的那个人哦 本文由「庐江旅途」出品,转载注明出处 「Aboutus」 「庐江旅途」治疗白癜风去哪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