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与教育 从年寒假开始,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放松身心,也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健康的体魄,笔者决定每天早上爬西姑山。西姑山,地处浙江仙居境内,山高约米,山路呈缓坡状,长约2米,为了方便游客休息,途中建了6座休息亭。连续爬山一年多,感觉自己每天气血通畅,一身轻松,这期间不断冒出一些爬山的感想,感觉很有哲理,便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起步快,占领先机 好多爬山者认为,刚开始爬的时候稍微慢一点,接下来才更有后劲。但笔者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喜欢刚开始的时候先小跑七八十米,然后再正常爬山。结果发现,笔者总是比一起爬山的健身者早几分钟到达,且每次都这样。究其原因,刚爬山的时候小跑一下,气血通畅得就快一点,而正常爬山者气血通畅的速度就慢一点。当大家都进入正常爬山状态时,笔者已经领先他们几十米了,且一直保持到最后。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起步快占领先机吧!教师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新入职的教师精力旺盛,要想取得比别人优异的成绩,必须起步要快,占领发展的先机。因此,刚毕业的头三年,新教师要处处走在前列,让自己经历各种教育实践,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你真的努力了,回过头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比别人站在更高的“山岗”上了。 爬山时不能有惰性 历史沿革 爬山时人体血液流动快,需要大量的氧气补充,而人的肺活量有限,氧气供应往往不足,因此爬山时就会感觉很吃力,没爬几步就想停下来休息一下。这其实是一个人的惰性体现,实际上爬山时只要咬一咬牙就熬过去了。当然,爬山时必要的休息还是需要的,这也是到西姑山的顶峰建有6座休息亭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即便是途中休息,时间也不宜太长,更不能坐下去,因为时间一长或坐下休息,人的惰性就爆发出来,往往就不想再爬了。爬山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如此。当一个教师咬紧牙关往前走的时候,他的专业成长速度是飞快的,但一旦惰性上来,便不想进步了。事实上,很多评上一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就有这种想法。因为在现行职评体制下,小学教师评高级教师职称面临较大的竞争,既需要工作时间的积淀,又需要良好业绩的支撑,好多教师感到有压力,惰性思想便油然而生,专业成长便进入休眠期。事实上,教师的成长绝不止于职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教育的使命。有了教育使命感,你就会不断上进,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教师生涯,力求让自己教育的孩子快速成长。唯有此使命感,你的惰性才能抑制,专业成长才能更上一层楼。 扔掉包袱,轻松上阵 冬天爬山时,往往穿较多的衣服,爬了一段距离后,往往就热得受不了,需要脱去外套,让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爬山的前几天,笔者总抱着脱下来的外套继续爬,感觉很不方便。后来发现,很多爬山者爬了一段路后,便将外套扔在路边的树枝上,为此笔者也学他们的样,把外套放在路边,发现自己一下轻松了许多,爬山的劲头就更足了,也许这就是“扔掉包袱,轻松上阵”吧。其实,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也有很多包袱,包括思想的包袱、人际关系的包袱、工作调动的包袱或家庭矛盾的包袱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名利的包袱。如果一线教师能够扔掉名利的包袱,那么他就会感到无比轻松,就能够从良心出发做好本职工作。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名利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强求可能会伤害自己,只有扔掉名利的包袱,轻松上阵,也许名利就会不期而遇。 除了呼吸,什么都不想 除了呼吸,什么都不想 刚爬山的几天,笔者一边爬,一边想家里的事情,一边想学校的事情,一边想自己的将来,总感觉脑袋晕晕的,爬起山来感觉特别吃力,这并不是笔者想要的效果。想想原因,可能是自己想的东西太多,影响了爬山的心情。于是,接下来的几天,笔者爬山时什么都不想,就想自己的呼吸,结果发现自己喘气的声音虽响,但爬起山来却一点都不吃力,原来爬山也要一心一意。作为教师,若想一心一意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难,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想教育教学的事情,外面杂七杂八的事情尽量少想。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实力派教师。 最后几米,小跑上山 爬山的最后几米,往往是爬山者体能消耗最厉害的时候,也是最吃力的时候,爬山者往往步履蹒跚。但笔者在爬山的最后却一反常规,憋足一口气,最后几米,小跑上山,既把同行的健身者扔在后面,又让在山顶小憩的健身者目瞪口呆。可见,爬山的最后几米做个冲刺,往往能一鸣惊人。这就好比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达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目标,当我们快要到达某个目标时,只要再努力一番,就可能走在别的教师的前面。这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目标,可以理解成职称、荣誉、成绩等。 到达山顶,一览众山小 到达西姑山顶峰,举目远望,发现远处的县城变小了,远处的高楼大厦变矮了,远处的小山坡变成了一个一个小土堆,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特别是当晨雾一阵一阵袭来时,远山、县城、高楼大厦都被淹没,感觉自己也变得非常渺小。事实上,在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很渺小,但只要我们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容纳万物的心胸,你就会感觉自己很强大。可见作为教育者,要有宽大的胸怀,远见的眼光,要容纳学生的错误,要容纳同行的竞争。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拥有别人所不能拥有的视野、视角和视觉。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登上专业成长的一个又一个巅峰。 高处虽寒冷,但空气清新 每次爬到山顶,总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但在极目远眺之时,又会感到一阵阵的寒意,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虽然山顶比山下的温度低好几度,但由于一路跋涉,内心火热,因此并没有冷得受不了,而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山顶的清新空气,深吸一口,润泽五脏六府,绝没有城区那种雾霭的味道。作为教师,理应追逐专业成长的制高点,当我们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请别忘记,高处虽然不胜寒,但空气绝对清新,可以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也可以让我们的专业之路走得更高,走得更久。 下山也吃力 历史沿革 原以为下山很省力,结果却出乎意料,感觉下山和上山同样吃力。上山是腿部肌肉吃力,下山是前脚掌和膝盖吃力。下山时,人还要往后仰保持平衡。走快了就会感觉膝盖有点疼。更令人意外的是,连续爬了十几天,上山和下山的时间竟然差不多,可见下山也不易。由此笔者想到,作为教师努力上进会感到很吃力,其实不想上进也很吃力。因为你得想方设法、硬着头皮想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在此,笔者不得不说,不求上进也很吃力,还不如永保上进之心。 既要看风景,又要注意脚下 山路往往崎岖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今年寒假,笔者在爬山的过程中就摔倒了三次,一次往前倒,两次往后倒。究其原因,往前倒是因为路上有突起的小石块,不小心碰上了;往后倒是因为下雨后路滑,身体失去重心。由此可见,爬山的过程既要看风景,又要注意脚下的安全。唯有如此,才能让爬山发挥最大的功效。这犹如当下的教育工作,我们既要大刀阔斧地去做教育工作,但又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不能做成绩与错误共存的事情,避免因小失大,要确保自身的安全。特别是要做好教育细节,绝不能在细节上翻跟头。 结语 总之,一年多的爬山经历让笔者对爬山、对教育、对人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既增强了体质,又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最后,笔者不得不说,教育如爬山,成长如爬山,人生如爬山,生活如爬山。只要有心,处处都是“爬山”的地方;只要有心,教育工作必将象“爬山”一样更上一层楼。(此文在《山东教育》年7-8期上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zysx/122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