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网瘾 网瘾为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网瘾的概念和认识以及对网瘾的干预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且概念并不统一。"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网瘾称之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或者网络的滥用,也有人把它称为网络的病理性使用或过度的使用。 二、由来 网络成瘾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因为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通过比照病态赌博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 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三、危害 网络成瘾对于患者自身最大的危害有以下几点:1、沉溺于虚拟世界,难以有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本身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也会下降。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危害也可能出现在他人身上,因为网瘾的患者往往会对家庭成员有情绪或者行为上的攻击性,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情绪影响。 3.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人——机”式交往,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的现象;爆炸般的网络信息的挤压揉搓,会加大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但事实上网络成瘾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或者患者本身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网瘾只是表面现象,需要解决的是现象下的实质性问题,所以网瘾的危害更多的是隐藏在家庭,或者个人疾病问题。如果不针对根本进行治疗,而是单纯采用戒网瘾的军事化管理培训班,甚至电击疗法,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家庭矛盾冲突,而且甚至会让本身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所以,虽然要重视危害,但是也要客观的看待危害,而不是把所有的原因都简单归结在网络,网络毕竟只是工具,真正有问题的是人。 四、表现 在表现上,正确的使用网络,是在有需求时使用,或者对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过度使用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长期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当过度的使用网络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痛苦,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了影响,就是属于过度使用,应该进行矫正。 有几种表现形式:如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这些表现多跟人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不要忽视网络背后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五、解决方法 1.认知疗法。家长和网瘾的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网瘾的不良影响,比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等,使网瘾患者内心对于成瘾行为有较为本质的认识,慢慢戒除。 2.系统脱敏疗法。家庭成员与网瘾患者协商制定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3.代替疗法。网瘾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可以一起寻找其他的爱好替代网络,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户外运动。有一部分人行为难以控制,带有冲动控制或者强迫色彩,需要考虑要配合药物,在专业医师的系统的指导下来控制他的那种强迫和冲突,就像治疗强迫症一样,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药物加上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医学界用于治疗网瘾的药物主要为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药这两大类。药物疗法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是因为药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产生,减少人的兴奋度,从而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对与已出现心理障碍、精神症状及人格改变等严重的网瘾患者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 青年铜职 共青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编辑:王浩东 审核:刘竹 终审:张雪婷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zysx/138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