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7.html郑尉老师:在新东方国外部将近十年,我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别人家的孩子”。看到这些孩子,我想,如果我能多生几个这样的娃就好了。我喜欢他们,欣赏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校内成绩好,标准化考试分数高。更多时候是看重他们在高难度英文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学习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希望这些孩子们真实的文章,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这篇文章的作者吕思淼出生于年,今年15岁,是我在北京新东方SSAT的学生。在年的SSAT(美国中考,满分,单科满分)中成绩如下:数学,词汇,阅读,总分,97%。入选理由:成绩好很明显,SSAT词汇量巨大,能考到满分,真是不容易,但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凡是我要她做的,都做了,我没有要求做的,也做了。除了成绩,我最看中她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吕思淼,现就读于山西省实验中学九年级,年秋季即将成为费城GermantownFriendsSchoolClassof的学生。阅读是我最为钟爱的事情,我读书比较闲散,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然而正是这广泛而趣味盎然的阅读,让我不时有一些新鲜的想法。我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也喜欢有人质疑我的观点,思维碰撞的感觉令我兴奋。此外,钢琴、旅游、登山、游泳也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涉猎天体物理学,因为我们有着一个需要好奇和探索的令人痴迷的宇宙。我的生活中充满着一串一串平常却耐我回味的小事,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都留给我许多需要思考的回忆。我想在这个初中生活走向结尾,即将开始一段美国征程的时刻,坐下来仔细回忆和整理那些琐屑的小片段,保持它们的原味和本真,分享给大家听。杂记 吕思淼,女,15岁十二月的SSAT考试尘埃落定,我的标准化考试生活也终于走到了结束的那一天,并没有准备期间想象中所有考试结束时的兴奋。中午回家进门,得知成绩,高兴了一会儿,恢复平静。今晚坐在这里向电脑中噼噼啪啪敲打文字,我想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说些自己心底的话语。年的秋天,我是个初二学生,刚刚有了去美国读高中的念头,新兵一个,懵懵懂懂,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兴致勃勃,手指一页页翻过美国高中的宣传小册,觉得他们怎么都那样富有书卷气息。这份兴奋,是我在过去十三年中不曾感到也无法想象的。进入寒冬,新兵逐渐不再新鲜,考试闯入我的生活。我仍然可以极其清晰地想象出一本初二孩子的英文课本,里面有一些长长短短的单词,稀疏地排布在纸张上;我就是这样的水平,认认真真学习了七年英语,考试成绩也总令自己满意,可事实不容我争辩,面对与学校迥异的留学考试,还是有些犯怵。TOEFLJunior是我的起点,大约需要词汇量-。寒假前,先背了高中词汇,接着报了TOEFLJunior的寒假班,每天背50个单词,长进很快。当我在做听力或是阅读之中发现自己背过的单词很快都派上了用场(因为它们都是十分基础的),并且听到的东西从校园对话变到了对历史、科学的阐述,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我觉得阅读的语法以及听力的连读、儿化等等都只是技术上的“雕虫小技”,如果可以准确无误地知道每一个词的含义,这些都无法成为阻碍理解的因素。现在回想起来,词汇的进步是最能够给我自信心的,先前在我眼中晦涩的外语,都变成了我所懂,所知,所熟的东西,那种鼓舞和振奋令人回味。我可以说,那时的自己是一棵萌芽,在留学途中刚刚迈步,不确定自己的潜力与生命力是否足以让我通过关卡,也不敢想象今后可能会接踵而至的更多挑战。反正,就是在这古老的城区里感受着这份宁静,认真读书,练习,背单词,偶尔估计一下自己的英语实力,看看有没有提高,其他也就不想什么。晚上下课回来,沿着古老沧桑的卫士一样的明城墙一路敬畏感慨着走回家,顺道买一袋糖炒栗子,在暖和的屋子里吃吃。如今想来,这份身在外乡的漂泊中所得的宁静心态,那般的踏实,悠远而有滋味。开学了,寒假作业一样不落地交了上去。继而的TOEFLJunior考试,一举拿到好成绩,这段顺利的学习,告一段落了。用TOEFLJunior来作为托福的跳板,实在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给了我走向托福的实力和勇气。暑假,第一次来到新东方妙峰住宿部,到我的新班级报道。拖着行李箱,里面是整整两个月学习要用的家当,费力地提上五楼女生宿舍,像是要在这里安家。妙峰就在大山脚下,北京的市郊,宽敞的校园,诺大的操场,排长队的食堂,没有住满的宿舍,道路两旁随性地种着的花丛,炎热无风的夏日,树林中连绵的蝉鸣,黄昏群集的蜻蜓,还有我抱着厚重的托福书的身影,日夜穿梭。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九点,这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学习强度,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习的劳累。每天8个list,大约五六百单词的记忆量,让我从早晨五点四十五一直忙到深夜十一点。托福班的同学都是高中生,没有同龄人,因而更神奇地激起了我“自己一定会做得很好”的信念。九点下课后回到宿舍,拉开椅子坐下,伸个懒腰,小小抱怨几句,就又开始学习。每晚我们宿舍都很安静,因为3个人都不大善于言辞,大家背着单词,或做做练习,不懂得的讨论一下。每晚给家里的电话都是一种支持和放松。8月初,进入托福冲分班,地点换到了繁华的海淀区。老师讲的似乎更加高深,每天的重点从背单词一下变到了刷题。在这时我意识到单靠背单词已经不能让我的水平令自己满意了。我的神经绷紧了,心里不再那样平静,甚至会有不时的焦虑,不安与隐隐的期待。我听从写作老师的建议,考试前半个月坚持每天写一篇作文,中午早早从小睡中爬起来,进入空荡荡的教室,独自敲击键盘,看文章一行行变长,为自己计时,为频频的超时而担忧。一个月的课程中,偶尔的一两天小假,独自前往无人的教室练口语,练听力,练写作。我真是使尽了全力去冲刺。八月底,考试到来。托福分,忽然有一种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被扔进深水,挣扎扑腾着学会游泳之后的惊奇。国庆节,再次去北京,在住宿部学习SSAT。身边的同学都是耀眼的星,勤奋与聪颖始终是班级的主旋律。老师的作业丝毫不敢怠慢,还想尽法子挤出时间背诵更多单词。这时候的单词,较托福又高了一个层次,九天时间,记录的词汇几乎占满一整本笔记本。阅读变成了最大的挑战:考试当中40分钟里读8篇文章,完成40道题,总让我觉得自己积累不够。又是不会游泳的人在深水区的扑腾挣扎,我从词汇零星认识几个到最终的词汇满分,从阅读见到文学就如读天书到如今如饥似渴阅读英文小说和偶尔一些学术作品,这种挣扎扑腾之后的满载而归的幸福是任何平铺直叙水到渠成的顺利所不能取代的。忽然意识到,美国各大优秀高中强制要求托福和SSAT是很有道理的。试想我留在国内中考,极有可能是顺利平稳地在年级中排名领先,次年春天被母校高中部提前签约录取,那么我将不会有机会体验什么叫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什么叫挣扎,什么叫辛苦,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奋斗,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让我在迈入高中之前,将这些好好地体验一把,这可以说是申请所带给我的阅历上的财富。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今天在这里回想,我仍然觉得三个假期里上课的经历是那么有趣和兴奋,它们又苦又好玩。最复杂的情感往往是最令人幸福的、留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