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山与普照市

发布时间:2016-11-23 23:45:58   点击数: 19 次

高登山与普照市

高登山为雪峰山第二高峰,海拔.4米,位于洞口县罗溪乡与绥宁县联民乡交界之地。她属雪峰山第二高峰。高登山东坡朝阳,地势舒缓,沿途为宽大的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即使抬轿也毫无妨碍,因此是登山之首选路径。西面背阴,地势险要,一条狭窄的土路宛若蛇形,攀登极为困难。传说过去为土匪出没途径。山的南面山岗起伏,有小径通绥宁和会同。山的北面为逶迤突兀的山脉,人迹罕至。阴阳两面,冷暖殊异,凸显出刚柔相济的无上境界。东西两侧的植被大致呈对称性分布。高山气候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海拔高度的差异,植被的分布迥然各异,形成分明的带状。山脚挨近村居的地方为阔叶林带,以高大的落叶乔木为主。野生核桃、南酸枣、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举目可见。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哺育了一代代纯朴的山民,也续写着人与自然的不朽传奇。

往上,作为过渡性植被的林带是茂密的楠竹林,挺拔粗壮的杉树杂生其间。林间溪流潺潺,沟壑旁生长着大量的龙虾花,溪流中珍藏有被誉为“生物活化石”的中国小鲵。种群庞大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使这方山水更具传奇色彩。竹荫下,荒芜的梯田棱角分明,甚至连灌溉用的水圳都一目了然。昔日的稻田而今竹木葱茏,无声地昭示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据《罗溪乡志》记载,清朝末年,罗溪以瑶族为主的常住人口达1.5万人。年、年先后爆发两次流行性瘟疫。疫区内连野猪也未能幸免。尸横遍野,万户萧疏,人口所剩寥寥。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如阳光普照,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安居于此的瑶汉群众已达1.1万人。竹林上面是矮小的灌木林带,枝若虬龙,冠如华盖。拳头粗的树干上布满厚厚一层苔藓,让人猜不出树龄的大小。但可以想见,长满花白胡须的当属长者。灌木地带,遗留着大跃进时代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痕迹。把一大片古老的灌木砍掉焚烧,栽上适用价值较高的杉树。几十年过去,杉树虽顽强活了下来,身材却被风霜严重扭曲,上细下粗,好像一座座矮小的铁塔。除了作为烧柴,已完全不能为人所用。而今,这段历史恐怕也只能作为传说留给后人了。

灌木林里,过去有土匪出没。年11月解放军剿匪部队在此与匪徒遭遇,河北籍副排长魏廷成在激战中英勇牺牲,安葬于邻近的小黄村。每年清明,村民和当地小学生都会挂青祭奠。林间石板路旁,有一口青石砌成的正方形水井。泉水清甜甘洌,冬暖夏凉,无论雨季旱季,水位总处于固定水位线上。此井为普照寺唯一饮用水源,距寺院千余级台阶,可以想见当初挑水僧人的艰苦。当然,平常也有善男信女帮寺院挑水做义工,我想,这可能算是早期的志愿者了。灌木林带的边缘是杜鹃林,每年四五月间,火红的、粉红的、白色的杜鹃花烂漫一片,仿佛天宫里飘下一团云锦。待杜鹃愈来愈稀,渐次隐退后,广袤的高山草甸便清晰可见。草甸中零星分布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大青石,有的像苍鹰,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鳄鱼,有的什么都不像,只是恰到好处的点缀而已。春光中,嫩绿的草地上零零星星开着各种不知名的小花,远远望去,好像一块巨大的碎花绒布。夏季里,山民将空闲下来的耕牛一古脑放养到这绝好的天然牧场。抬望眼,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舒卷而来。秋冬季节,美丽的雾凇是极为常见的景观。只是寒风呼啸,少有人登临观赏。

站在草甸任何一个位置仰望,天宫一般的普照寺高耸九天,凌云欲飞,只一眼,就教人从心底涌起顶礼膜拜朝圣般的感觉。运足气息,加快攀登的步子,十几分钟的功夫便登上绝顶,雄奇的普照寺就在眼前。

普照寺又名高登庵、远照寺。始建于年(南宋绍兴24年),后战乱被毁。同治版《绥宁县志》载:该寺由佛教徒黄皈依师“披荆斩棘,募化殿宇钢瓦”建成。因山高风大,古寺“常被烈风所塌,嘉庆年重修,枋柱皆以石工竣。”就是说,重修时从柱到墙、到枋、到瓦都由石块建造而成,全寺前后五进,面积达平方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截木材,没有一颗钉子。数不胜数的榫榫卯卯、孔孔眼眼,一个个是那么方正,那么精确!不得不承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据说,这种全石结构的寺庵,全世界也不超过三座!

登临气势恢宏的普照寺,在惊叹的同时,脑海中很自然会浮现出几个大大的问号。数量庞大的石块从何而来?许多数吨之重的巨石仅凭借人力又是如何搬上陡峭山顶的?

普照寺的修建,凝聚了周边绥宁、黔阳、会同、武冈4个县广大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大殿石柱上镌刻的嵌字联“普照绥阳常赐福,照临会武永蒙休”便是佐证。洞口当时隶属武冈,也是建设者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些相关的县志上对采石运石的史实均没有半个字的记载。从周边遗留的痕迹推测,这些石料大致来自3个采石场。一处是山背面米左右的地方,厚厚的一堆碎石填满了一道山沟,至今寸草不生。一处是山的西南面一个斜坡上同样是碎石满地,下面不知堆积了多少废料。另一处则是山的南面离山顶数里远的地方,小地名叫轿子岩。狭窄的山路下面无数碎石像是一担一担倒在那里的。传说是天上的大力神挑着一担碎石路过此地,不小心摔了一跤,倒了一头在此。高登山的地质结构与张家界很像,在修建普照寺之前,周围的山坡上肯定是奇峰林立,好像张家界的西海。工艺精湛的石匠们把石林一座座放倒,然后打磨出各种石料。

至于说这些巨石是如何运到山顶的。我想一定是人多力量大,蚂蚁搬蚯蚓一样霸蛮抬上去的,在如此崎岖险峻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了什么妙方。传说在搬运石料的整个过程中,有神仙助力,一根根巨石就像抬普通的木料一样,几个人就够了。但是,在抬的过程中有个禁忌,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叫苦叫累,更不能有半句怨言,否则,石料就会越抬越重,甚至抬不动。传说很美,但无从考证。或许,这只是磨破了不知多少层肩膀皮的山里汉子乐观的表达和心灵的安慰吧。

普照寺共分五进,前低后高,前窄后宽。第一进为山门,两旁立满捐赀碑,其中一块系清道光三年所立,上刻位慷慨解囊者。第二进为灶王殿,里面住着助国明王,专事保土安民。第三进是关圣殿,负责保家卫国。第四进是正殿,为出家人修炼之所。第五进为后殿,想必是弘道布法或举行其他重大活动时的后台。从后殿的小门出,便来到寺院的背后,一方纤尘不染的小石坪,没有护栏,其下壁陡的悬崖如刀劈斧削,云缠雾绕,深不可测。忽然,一股山风呼啸而来,吹得人直打晃。我俯卧地面上小心爬行至悬崖边,探出半个头,往下打探几眼早已心惊胆寒,赶紧倒爬回来,唯恐猛烈的山风把我当一片树叶子卷走。左右两边的配殿,是寝殿和厨房,如今破败不堪。朝东而开的一扇殿门两边刻有遒劲有力的一幅对联:高建祗园宽眼界,登斯胜地凉心惊。上方镶嵌着“普照寺”3个大字。这幅嵌字联,记录了高登山这一历史地名,也据此纠正了一直被叫成“高顶山”的口误。

普照寺正前方有两道坎,第二坎的位置有一方稍大的空坪,空坪里有一眼水井。在海拔近1米的峰顶之上竟然会有水井,真是天下奇观。传说,过去普照寺有个方丈,他本是风水先生,精通阴阳地理,一路寻着龙脉而来,最终发现普照寺处在五龙归位的宝穴上。因此出家普照寺,多年后当上了方丈。为贪图子孙荣华富贵,他事先选好葬身之地,并栽种一株小灌木作为记号。叮嘱弟子们在他坐化之后安葬于此。弟子们后来果然遵照方丈遗嘱如法炮制。可是,自从方丈下葬后,高登山方圆数十里,池塘里的鱼全部往外跳,牛栏里的牛顶破栏门往外冲,公鸡整夜打鸣不止,家家户户的灶膛冒水无法生火,确确实实天无宁日。后经高人指点,才知道是方丈破坏了风水。可想而知,与人民为敌哪有好结果。最后,愤怒的群众把坏心术的方丈挖了出来,但见打坐在一口大坛子内的方丈面色红润栩栩如生。受害群众将其鞭尸三日,移葬路旁让其受万人唾骂。空坪里这个墓穴后来突然冒水成了一口怪井。传说水井深不见底,有人缒下7副罗绳仍未探到底,拿条鲤鱼穿上红丝线放入井里,几天后发现从山脚的公溪河的一个深潭里游出来。总之,传说神秘万分。可笑的是十几年前,仍有无知之徒想偷葬此地,重蹈被群众抛尸的覆辙。

传说高登山的地下埋藏着大量宝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派出寻宝工作队在此安营扎寨,挖走不少宝贝,包括金兔、金马之类。据说有人亲眼目睹专家们用大红丝绸严严实实包裹挖到的宝贝,而后秘密运走。又说,自从金兔被挖走后,村子里再也种不出豆子,豆苗刚发粗叶,就全被野兔吃光了。小时候我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想来有几分好笑。所谓寻宝队当是地质勘探队吧。普照寺,过去曾香火鼎盛,僧人过百。各殿菩萨整齐肃穆。香客上门都免费供给素餐。破四旧的时候,造反群众把佛像统统烧毁,将佛龛砸烂。文物损毁严重。传说那些牵头毁寺的人,后来一个个意外遭凶,不得善终。讲得有板有眼,当然,这不足全信。

改革开放以来,沉寂多年的普照寺又佛光普照,重新燃起了香火,佛龛上的菩萨也披红挂彩逐渐归位。尤其是每年农历6月19日观音菩萨的生日,周边数县佛教信徒蜂拥而至,加上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客,云集者达万人以上,木鱼阵阵,唢呐声声,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寻常型白癜风的偏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ff/22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