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堂前说东坡扬州是苏轼的福地绿杨夜话

发布时间:2023/12/23 18:51:10   点击数:
扬州平山堂后面有个“谷林堂”,最早是苏轼建的。在中国文化史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大雅事,如果选一个全能冠军,我就选苏轼。当然这也不是我个人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这么说。苏轼这个人少年得志,他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叫苏洵,年轻时不认真读书,一辈子没有考取功名,等到他自己意识到读书重要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所以,后来他就拼命地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就像我们今天去买学区房、请课外辅导老师一样。嘉佑二年(),这一年有场科举考试,史称“嘉佑贡举”,主持嘉佑贡举的是欧阳修,他的助手叫梅尧臣。在殿试之前的一场考试中,梅尧臣阅卷时,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便推荐给欧阳修,说这个考生写得非常好,有孟子的文风,应该判为第一名。欧阳修眼睛一瞄,头一摇,不能判第一。为什么?他说,这篇文章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我是主考,瓜田李下,如果我把我的学生判为第一,怕说不清楚。于是就把这篇文章判为第二,然后把试卷拆开来一看,梅尧臣赞赏的是苏轼的文章,同时苏轼的弟弟也参加了考试,也过关了。巧的是,这次的第一名还是曾巩!后来,苏家弟兄俩又通过了殿试,双双中进士。一个21岁,一个19岁。欧阳修大喜,说:苏轼“他日文章定独步天下”。又说“再过30年,世人只知‘三苏’而不知吾”。这就是欧阳修对苏轼当时的预见。欧阳修的预见有没有成真呢?成真了。今天,我们如果把欧阳修和苏轼这两个名字让老百姓去指认,哪个知名度更高呢?毫无疑问是苏轼。苏轼确实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超过了欧阳修。但当时欧阳修的这一番话,对于一个21岁的青年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啊!因此,苏轼一直记住了欧阳修的这份知遇之恩。两个儿子考取,苏洵老泪纵横。不要以为科举考试难,我两个儿子那么简单,就得到了功名;不要以为科举考试很容易,老夫我如登山一样,爬了一辈子,也没爬上去。你看老苏洵高兴的!皇帝也高兴,回家说,这次考试,我为我的子孙把宰相都选好了。由于嘉佑贡举中欧阳修对苏轼的提携,所以欧苏之间的师生之情从此传为佳话。因为欧阳修在扬州建了平山堂,苏轼就经常来扬州。现在统计一下,苏轼一生中曾经十次往来于扬州。他每一次到扬州都要到平山堂去朝拜、凭吊一下,以怀念他的老师。这首《西江月.平山堂》就是苏轼在第三次到平山堂写下了的。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注意,苏轼这首词中也有“文章太守”,这才是指的欧阳修,欧阳修被称为“文章太守”,由此开始。词的最后两句,有点人生无常的感叹:不要说人生万事转头空,没转头就成了梦了。为什么作此感叹?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白居易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苏轼诗文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也许冥冥之中有感应,这首词写出不久,苏轼的命运就卷入了一场漩涡,那就是乌台诗案。不了解乌台诗案,就不能读懂苏轼。苏轼少负才华,但他在写诗作文过程当中,不太注意讲政治,有时候对朝廷的不满,就在他的诗文当中表达出来。由于这个人太有才华了,所以很多人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要将他打压下去。元丰二年()年,有人告发,苏轼用诗文毁谤朝廷,将他诗文中对朝廷不满意的一些诗句都搜集起来,捕风捉影定罪名。本来要杀头,后来是因为很多人参与营救,包括神宗皇帝的奶奶在内,一起保苏轼,才将苏轼的命保下来,然后发配到黄州。苏轼到了黄州,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有一个朋友帮他争取到几亩荒地,朝东向阳,是块坡地,苏轼非常高兴,这是雪中送炭啊!他就专门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于是“苏东坡”千古不朽。为什么叫乌台诗案?因为审他的这个机关叫御史台,御史台的官署里有很多柏树,柏树上面有许多乌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御史台称之为“乌台”,这个案子,就被文人称之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转折在哪?转折在苏轼由一个年轻有为,奋发进取的一个小官僚,到看透社会、看透人生的智者,最终成了一名文化大咖。虽然看透,但他被贬到黄州五年,有没有消沉?没有。这一点他跟老师欧阳修很像,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他在黄州五年,竖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块丰碑。第一,改写了宋词风格。宋词一开始是什么味道?就是男情女爱的味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大男人写的词呢,也是这个味道,你看柳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即便是大文豪欧阳修,写出的词也这样:“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苏轼被贬到黄州,没公务可干了,每天就种那一块地,然后去长江边上散散步,见到江水滚滚东流,有感而发,写出了那首开天辟地的词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这么一嗓子,整个宋词的风格就变了。于是,我们今天读宋词,就有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分。第二,写了两篇好文章,前后《赤壁赋》,尤以前《赤壁赋》最为知名。那天晚上,朋友来约他一起吃个饭,喝个酒。到哪吃?不上大饭店,也不去农家乐,今天把酒和菜带到船上去,在长江上喝酒。于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结尾怎么写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后《赤壁赋》都收进了的《古文观止》。第三,成就了一篇好书法作品。宋代四大书法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所有的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幅?就是这个《寒食帖》。在黄州过第三个寒食节这一天,苏轼家里没吃的,心里很悲凉,他就用两首诗将心情表达出来。诗是遣兴之作,人生之叹。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而书法则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一个人在遭遇贬谪、打击、流放的情况下,居然在文化艺术史上创造了三件划时代的作品,有什么法门?没有法门。如果有,就来自于自身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蹈的人文情怀。接下来就说苏轼到扬州任职了。很巧,欧阳修离开扬州后,调到到了颍州。四十四年后,苏轼从颍州调到扬州。北宋的干部流动得快,苏轼知扬州,时间很短,只有半年时间。但苏轼就在半年时间内为扬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载入史册的有这几项:一是向朝廷恳请为民众减赋税,这个好理解;二是允许漕船放空的时带货,这个要说明一下。漕船就是为官府运粮运盐的船,官府规定不得装运其他货物,就使船只有时放空行驶。苏轼认为,这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于是他说,如果船只空驶,允许装运其他物品,从而提高了船民收入;三是罢办“万花会”,当时扬州官府有举办万花会的传统。但万花会劳民伤财,老百姓有意见。苏轼到任后,决定停办万花会,得到百姓的称赞。苏轼有感于欧阳修对他的提携,还在大明寺内建了个谷林堂,并赋诗以纪念。“谷林堂”堂名就取自苏轼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分别取自第二个字,所以叫“谷林堂”。谷林堂扬州人很少知道,隐在平山堂后面,低调得不能再低调。苏轼的知名度比欧阳修高,但是谷林堂的知名度远不及平山堂。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苏轼对欧阳修的敬重,他在建谷林堂的时候,就保持了一种低调的态度,一直低调到现在。扬州是苏轼的福地,他在扬州干了半年,就被调到了朝廷任兵部尚书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jq/151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