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镇江市区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和西津渡,挑选作者本人拍摄的一些景点特色照片,简要介绍,题小诗6首(新韵)赞之。 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集中在城北长江沿岸,每个景点游览半天;南山在城南,面积大,游览要大半天。 1.金山 金山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至清光绪末年与江南陆地连成一片。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宋代元丰年间佛印和尚住持期间,寺院规模宏大。水漫金山的传说,是讲述金山寺法海和尚与白娘子斗法的故事。 金山寺庙依山而造,山与寺浑然一体,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是一座山,寺裹山。 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康熙游览金山寺,御题“江天禅寺”寺名。 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为金山标志。光绪二十六年(年)修建,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大臣为讨慈禧开心,起名慈寿塔,八龄童李远安书“天地同庚”。 题诗两首《金山寺》: 楼阁殿宇到山巅,寺外江天寺里山。 水漫金山无限恨,只因不负断桥缘。 《重游金山寺》: 千年古刹立中流,傲视江南二百州。 塔影浮沉东逝水,同庚天地又一秋。 2.焦山 焦山位于长江江心,因东汉名士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万佛塔耸立于焦山山顶,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浮江。 游览焦山要乘轮渡,感受郑板桥题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旧名普济寺、普济禅院、焦山寺,清代改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 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的描述:“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金山寺是寺裹山。 瘗(yì)鹤铭,是一块旷世奇碑,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六朝时被镌刻在山岩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清朝康熙五十一年(),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5块原石,仅存86个字,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其价值在于反映了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 题诗《焦山》: 万里江流过翠山,千年古寺镇波澜。 一方碧玉浮云水,八面来风尽入禅。 3.北固山 北固山北临长江,三面悬崖,山势险固,故名“北固山”。 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发生在镇江北固山。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举目皆是三国遗迹,满山流淌着三国英雄豪气,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 铁塔,唐代原为石塔,北宋元丰元年(年)改铸为九级铁塔。现存塔基为唐代石塔遗存,塔座及塔身一、二层是北宋铁塔,雕塑有精美图案,三、四层为明代所铸。 古诗赞之: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 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甘露寺,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年),故名甘露寺。三国时吴国太到甘露寺招亲,刘备抱得美人归。京剧《甘露寺》演绎了这个传说。 题诗《北固山》: 乱世英雄剑问天,烟波江上望中原。 多情自古多愁怅,饮尽风流共此山。 4.南山 南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南郊,出市区南行数里,但见群山环抱亭台楼阁,竹林流泉风景清幽。 六朝时期文士名流在此隐居者有之,此后历代文士名流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南山风景区“城市山林”入口,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赞之为“城市山林”。 南朝宋武帝梁裕多次召著名艺术家戴颙(yóng)做官,戴颙拒诏,隐于此山。戴颙喜爱听黄鹂鸣叫,常携带酒和柑,边抚琴边听黄鹂歌啭,据说能听懂鹂声。其音乐作品得益于黄鹂歌鸣,他说“鹂声一起宫商羽”,即黄鹂唱出了乐谱中“宫商羽”三个音符。 鸟外亭,位于招隐山顶,亭高出飞鸟。该亭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今重建。 知音亭,出自《文心雕龙》“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亭的四面是四位书法家用真、草、隶、篆四种字体,题写四块“知音”牌匾。 鹤林寺,始建于东晋,今重建。 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壁》的绝句就是在此所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题诗《镇江南山》: 远上南山鸟外亭,竹林古道好怡情。 抚琴方恨知音少,哪似听鹂自在鸣。 5.西津渡 西津渡依山临江,古时渡口紧邻长江,后来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致使西津古渡现在已远离长江江岸达数百米。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米,始建于六朝时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唐.张祜《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昭关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年),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二字,故得名昭关石塔。 为何要将石塔修建在街道正上方? 南北门额上刻有梵文六字真言,而塔身的宝瓶、伞盖、相轮等代表着财源滚滚、平安健康。因此,人从塔下穿行而过,就等于经历了一次这些宝贝和梵文六字真言的洗礼,得到了这座塔的保佑。 题诗《西津渡昭关石塔》: 元朝石塔正当街,门洞穿行四面开。 塔下众生鱼贯过,佛家教义向人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yd/167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