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色喀纳斯旅行札记流动的河香喷喷的抓肉

发布时间:2018-3-8 6:02:05   点击数:

流动的河

喀纳斯湖口是喀纳斯河的源头,喀纳斯河又是布尔津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布尔津河在县城西汇入额尔齐斯河,最终流入了北冰洋。

盛夏时节,湖口的水倾泻而下,在山谷中蜿蜒徘徊,形成了卧龙湾、月亮湾和神仙湾等如诗如画的水湾河滩,是诗人、作家、摄影家、画家向往的人间仙境。

立春时节,我来了,看到的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水凝结了、山凝结了、树和草也凝结了,凝结成北国特有的风光,凝结成一个久远的童话和传说。

从湖口停车场下来便是一个台阶口,台阶是花岗岩铺就的,拾级而下,两边都是红松、白桦和其他叫不上名的高山树木,带着古老的基因展示着高山生命的风采。

下到台阶底层,踩着木板路,顺着原始森林边往左行走,便来到喀纳斯河边,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向远方眺望,青绿色的森林依偎在大山的身旁,挂雪的山峰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往近处看,清冽冽的河水牵着蒸腾的水雾缓缓移动,流动的河水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深山的沉寂;走近河畔,澄澈的水绕过一个个雪蘑菇、一个个断裂的冰层、一个个裸露的山岩,带着喀纳斯的柔情和坚毅流动着……这时,一只比麻雀稍大,灰黑色的叫不出名的鸟儿飞来,站在不远处的冰层上,四处张望,婉转啼鸣,再警惕地把尖尖的喙探进水中,小心地喝着清冽的河水,一阵马蹄声传来,那只小精灵便展开翅膀,一路鸣叫着,穿过濛濛水雾,飞向丛林。

流动的河啊——你是生命的源泉,你是冬天里的报春使者,你是大地最美最灵动的音符。

踩着吱吱响的厚重的积雪逆河而行,就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比赛现场。

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滑冰协会主办的冰上运动会,是为北京申办冬奥会添油加彩的。

这是在喀纳斯举办的首届全国性大众冰上运动会,第一次就带着“王”者之气,霸气十足,把全国的滑冰爱好者都招来了,招来的还有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新闻媒体、艺术家、摄影师、驴友、当地群众……

这是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借喀纳斯的名气和影响力,在抓世人的眼球;这是国家5A级风景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是阿勒泰地区各族人民的骄傲。

参加这次冰上马拉松的运动员,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只有18岁。让我自豪的是,有15名刚从北屯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也在其中,有13人获奖,2人获得了金牌。

这次运动会体现了群众性和普及性,专业运动员没有参赛,都是业余冰上运动爱好者,从比赛过程就能看出,运动员滑得努力、认真,滑冰姿式、速度和专业运动员存在差距。

这就足够了,运动的终极目的是强身健体,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生命极限的游戏。成绩优异者理当为他们鼓掌,更应该为那些在冰道上摔倒、受伤的运动员喝彩,毕竟他们参与了努力了,比我等袖手旁观、指手划脚、光说不练者强过百倍。

还有两项赛事是此次活动的配角,但比赛的气场丝毫不输冰上运动,甚至喧宾夺主了,那就是古老“毛雪板”滑雪比赛和骑马比赛。

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运动最早的起源地。

在阿勒泰因其汗德尕特蒙古民族乡敦德布拉克岩画上,发现绘有距今约1.2万年前的人类滑雪姿态图案。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阿勒泰人的祖先,在岩壁上描绘出踩着毛皮滑雪板奔跑狩猎的场景。时至今日,阿勒泰市周边乡村的居民,仍在使用“毛雪板”滑雪,他们所使用的滑雪板形状,与史书记载的“盾而头高,其上以马皮顺毛衣之”非常相似。

这次古老的“毛雪板”滑雪比赛,带有表演性质,百十人站在起跑线上,一声号令,衣着五颜六色的图瓦人和哈萨克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高矮矮,一起出发了。由于湖面坦荡如砥,没有坡降,他们跌跌撞撞,说跑不是跑,说走不是走,说跳不是跳,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腾起濛濛的雪雾,气势恢宏。一个看起来只有八九岁的赛手,还没有“毛雪板”高,只跑出几步就跌倒了,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接着跑……叫好声直冲云霄。

和“毛雪板”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赛马。几十匹马一字排开,一声令下,马匹像离弦之箭,驮着骑手冲了出去,马蹄翻腾,卷起千堆雪,呼喊声,尖叫声,欢呼声,马蹄声……连成一片,把观众情绪一次次推向高潮。跑了一轮,骑手和观众的兴致不减,接着是第二轮、第三轮……在第四轮时,一匹马死活不上赛道,耍起脾气,几个蹶子,就把“乌巴郎”(小男孩)抛离马背,他在空中一个转身,紧紧在搂住马脖子,不管马怎么折腾,他就是不松手,赢得阵阵掌声。

看着这些精彩的赛事,我在想: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加伟大,这些伟大背后都缘于这条河——喀纳斯河——一条不冻的河,一条流动的河,一条生命的河……

香喷喷的抓肉

“干部”把从山下带来的羊肉放进铝锅里,加了大半锅清水,掀起一圈圈的炉盖,把锅架在灶台上,开始煮肉了。随着水温的增高,血沫从水中一丝丝一片片地溢出,他便用汤勺一遍遍撇着白色的血沫,直到浮在水面的血沫再也撇不出来为止。

“干部”煮肉胜似闲庭信步,说着笑着乐着,手中的活儿就干了,这是功夫,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不服不行。

煮肉是技术活儿,同样的肉,不同的人煮,煮出的味道不一样。所有的技巧在火候上,就像同样的菜同样的佐料,不同厨师炒出的菜味道有差异,秘密在于掌握火候的时机、佐料入锅先后以及翻炒的频率,等等。当然,煮肉没有炒菜难。

哈萨克人煮肉好吃,不是他们的厨艺有多高,而是他们祖祖辈辈心口相传的结果,这种饮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地域性。

我曾在哈巴河县夏牧场住过一周时间,对哈萨克牧民生活有所了解。哈萨克民族纯朴、善良、好客,至今还让他们引以为荣的是,哈萨克人没有乞丐。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人,不管走到哪个“旁子”(房子),都可以喝到热腾腾的奶茶,吃上香喷喷的烤馕,睡到暖烘烘的炕头。

哈萨克人宰牛杀羊非常讲究。就拿杀羊来说,他们要杀的羊必须是肥美健壮的羊,生病的老弱的羊,他们不会杀也不会吃。

我听说过一个哈萨克牧民卖羊的故事,很有趣。说是有一个汉族人进山买羊,哈萨克老汉把他带到羊圈选羊,买羊人相中了一只膘肥体壮的羯羊,双方讨价还价,互不相让,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个结果。老汉就留买羊人吃晚饭,还专门宰杀了一只羊招待客人。第二天,买羊人再找那只羯羊时,问老汉那只羊哪去了,老汉摊开双手,认真地说:“昨晚吃了嘛”

哈萨克人选好的要杀的羊,会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让客人看看再牵走,以示尊敬。在宰杀前,他们还要把羊头朝着西方,念完经才下刀,大意思是:感谢真主赐给我们食物,我们必须尊重生命。

哈萨克人宰牛杀羊和“庖丁解牛”相比毫不逊色,他们剥下的牛羊皮完整无缺,牛羊肉干净卫生,不用洗就可以直接下锅。他们用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就能把整头牛整只羊分解到位,从不用斧头、砍刀等大砍器。煮肉时,能把各块肉合理搭配,吃同一只羊,能吃出不同的味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假。

“干部”煮肉水平和哈萨克人差不多,他出生、成长在二牧场,那是一个汉、哈、回、蒙等多民族杂居的农牧业区,抬头就能看见哈萨克人,可以说他是和哈萨克的“乌巴郎”(小男孩)、“克孜巴郎”(小女孩)一起成长起来的。身临其境,耳闻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哈族文化也深深根植于他的心中。

其实,煮出具有哈萨克风味的抓肉并非难于上青天,掌握技巧就行。

肉放进锅里,一次性加够水(在煮肉过程中,一般不再加水,要加只能加开水),撇净血沫,大火把水烧开,马上换成小火。正如俗语所说:“大火炒菜,小火炖肉”。煮肉时用大火,水干了,肉还不熟。用小火也有讲究,以锅里“咕嘟”起水泡为原则,水翻滚太快太慢都不行,最好是过上几秒钟水泡翻滚一次,两个小时左右肉就煮熟了。

行家里手观察肉是否煮好,用筷子插插就知道了,煮的过老过嫩都不好吃。煮好的肉,不要再放在锅里,捞出来,不然肉就老了,影响口感。

“干部”一边煮肉,一边把洋葱、香菜切好,还把烤馕放在炉圈上烤热,烤热的馕香气扑鼻,又回到了刚出炉时的味道。这是我刚从“干部”那里学来的知识。

肉煮好了上桌了,“干部”把盛着洋葱、香菜的碗里加上滚烫的羊肉汤,一股清香飘满了小木屋,再把佐料汤浇在羊肉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手抓肉便呈现于眼前。

按照哈萨克人的礼仪,我们走出小木屋,用一把水壶浇着水,分别洗了手(洗手时,用双手掌相互转动着冲洗,不要甩水)。

回屋后,大家围坐在餐桌前,伸出双手,手心向上,“干部”念叨:感谢美食,感谢房东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家跟说了一遍。

“干部”开始用小刀削肉,每人一块,年长者优先,依次递到每人手中,然后把大块的羊肉削进盘里,要想再吃,自己动手在盘子里抓就行了,想吃哪块抓哪块,不用客气。

大伟问:“肉吃了,不喝点?”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要喝你喝!”

吃着香喷喷的抓肉,谁还有功夫理他……

登山要登顶

大伟是摄影师,对摄影痴迷劲头不亚于劝人喝酒。

早上10点,我们去看冰上马拉松比赛,中午2点多了,还不见大伟的人影,我和“胖子”在车上等着,一遍遍打电话,他总是一句话,连腔调都不变:“等会儿,还有一个镜头没有拍……”就把电话挂了。

中午快3点了,他才不紧不慢地走来,时不时还要回头向冰场张望,恋恋不舍。我能理解他,他教过的学生正在赛场上,他要去拍学生在冰道上的风采。

大伟把我们送回小木屋,从茶几上抓起一根火腿肠和几块烤馕,又回冰场了。

按计划,我们下午的行程是去观鱼台。5点半了,大伟还没有回来。我们明天一早就要下山,再等下去,观鱼台真的去不成了。“干部”说:“走吧——不等了,再等天就黑了。”我们一车5人出发了。

上观鱼台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从喀纳斯湖出水口上山,那里有一条专为爬山爱好者铺设的台阶,直通观鱼台;另一条是乘车,从山后绕行到山腰,再继续爬山。我们选择了后者。

通往观鱼台的山路曲折、高耸,路面是轧实了的积雪路,朝阳的山坡上开始融雪,有的路面结着薄冰,好在结冰的路段不多,面积不大,不影响通行。

本以为上观鱼台和进入景区一样免门票,到了入站口才知道,上山需要买票,阿勒泰地区的游客每人40元,外地游客每人元,讨价还价,售票员优惠了2张票。

从入站口继续往山上走,路更加陡峭了,但路面没有雪,干干净净,看来收费还是道理的,不然谁来清扫路面的雪?

我们把车停在观鱼台停车场。

我们一边爬山,一边照相,一边聊天,大家兴致盎然。

上山的路铺着木板,每个台阶上都用红色油漆标注阿拉伯数字,每上一级台阶,增大一个号码,方便游客记数。台阶宽窄不一、高矮不同,险要处,设有护栏。随着高度增加,视野逐渐开阔,可以清楚地看到喀纳斯湖口的五环标志和大小两个冰道,在阳光的照耀下,彩色的五环圈特别醒目、壮观。

我和小魏走得快,登上多级时,回头一看,“干部”和他的外甥、外甥女没有跟上来,过了一会儿再看,连他们的身影都看不见了。“干部”不跟着爬山可以理解,他那90多公斤体重,真要和我们一起登顶,不累趴下才怪。

山越爬越陡,我有些力不从心了,喘气不均匀,每登一级都感到腿脚发沉气息不够,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攀爬。

爬到级台阶时,我累得嘴都合不上了,感到胸腔憋闷,似要爆炸,我弯下身子,双手撑着大腿,感到大腿在不停地颤抖,抬头望着观鱼台的亭榭楼阁,可以清楚地看到楼阁护栏、门窗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圆顶、翘角。离观鱼台越来越近了,我对自己说。

站在级台阶上,回头看小魏,他已不见踪影了。这时,山风更大了更猛了更烈了,我已一步三晃一步三喘了,寒风吹在脑门、面颊、手背等裸露之处生痛,就像是被急速吹来的砂砾无情地击打,头顶、脖子、后背、大腿却在冒汗,怕着凉感冒,我把羽绒帽的扣子全部扣上了。

我继续向上攀爬,越爬越吃力。有一段时间,我感到自己要虚脱了,想放弃登顶计划。要是山道上还有其他人,大家相互较劲,你能爬我也能爬,无形中会产生原始的动力,可眼下,台阶空旷了,山岳空旷了,心灵空旷了,莽莽一架大山,只剩下了我自己,突然感到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我像岩石上一棵柔弱的小草,被风吹浪打着。

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天的目标就是登上观鱼台,半途而废算什么?登山不登顶等于没有登山。我咬紧牙关,不再左顾右盼,不再思前想后,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双腿上,我要用自己的双脚征服自己。

说也奇怪,人一旦孤注一掷,就会心平气和、心如止水,没有烦恼没有胆怯没有顾虑,心踏实了,气就顺了,力就有了,当我爬到级台阶时,就有了这种感觉。

这种奇妙的感觉一来,我不再气喘了,腿脚也坚实了,再往上爬,变得轻松起来,就像刚开始爬山一样。

我猛然醒悟:我已穿越了生命运动的极限值。

当看到脚下的木板上写着最后一个数字“”时,我知道已经爬了海拔米与湖面垂直落差多米的哈拉开特(蒙古语,意为“骆驼峰”)山顶了。在观鱼台大门前,我举起双拳,大声地呼喊:“我成功了”

我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观鱼亭,站在观景台上,任凭寒风掀动我的衣衫,我骄傲地看着脚下的喀纳斯湖,尽管湖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着,白茫茫、雾濛濛,看不见碧绿湖水的波光,看不见大红鱼游戏的身影,看不见花花绿绿的游船在湖水中劈波斩浪……

我再次回头眺望上山之路,这时,小魏的身影出现了,他离观鱼台越来越近了……

在下山的路上,我对驾车的“干部”说:“登山就要登顶……”

“干部”说:吹得你——喜玛拉雅山你也要登顶?

文/李先华

图/任宏伟魏磊磊

责编/侯杰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yd/92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