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日头条发的第一篇稿子题为《带娃爬山路不归路,我为什么每周都要带娃去爬山?》,5月5日我又写了一篇《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带娃爬山至少有这些好处》。这两个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为什么要带娃出去爬山,以及我认为带娃爬山的一些好处。 其实我提到的“爬山”更应该是“户外活动”代名词,并不局限于只是爬山活动,有时也会去公园、湿地、农村。但肯定不是指的带娃去旅游。杭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最适合户外的去处就是家附近的山了。 光说爬山有好处,有理论依据吗?到底好在哪里?多高的频率才算合适?是一周一次?还是一个月一次?还是越多越好?我也没有答案。 前几天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在群里说:”你们天天爬山,玩,重重复复,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带小孩去做做义工之类的各种不同的生活”。当时的语境是这样的:大家正在群里讨论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他老婆想晚两周再送,我这位朋友不大同意,我们又在群里说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去玩,他就发了上面那段话。 从年11月我就经常带娃去爬山,每周五下午3:00幼儿园放学,除极端天气而外都会去大成山,有时周末也约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爬山,初略统计带娃爬山(含其它户外)不少于次了,这位爸爸也经常陪着孩子去,他们是跟着我们一起去的最多的。这次他在群里这样说,我也挺有触动的。再想想身边那么多孩子都很少去爬山,也没见有什么不好。 让我放弃坚持了快四年的爬山活动,我也很不甘心,毕竟坚持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时周一就开始在群里动员;我就越发想弄明白爬山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前天我还在“悟空问答”提了一个问题: 提问:带孩子去大自然活动很有必要吗?为什么,怎么实现? 并对问题作了如下注释:人们都泛泛的认为带娃多去大自然很有好处,但是有没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来证明?具体好在哪里!而且很多人上班都很忙,学校又极少带大家到大自然去,那怎么办? 很快就收到了一些热心的回答:他们回答的都很认真。现摘录出这几位回答者的部分内容如下: 1、第1位: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业余时间少,每天忙于作业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学习,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要知道,人来于自然,更不能脱离自然。领孩子去大自然开阔眼界、健康益智、陶冶情操、增加亲情,是有益无害的好事情。 2、第2位: ①先说现行教育需要旅游来缓解:现在家长都说孩子学习压力大,学校布置的任务多,上学很辛苦、很累!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加应该多出去走走,而不是永远闷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出去也是对学习压力的释放,大人长时间处在压力之下都会很难受,而孩子调节能力有限,所以带他们出去逛逛也是一种有效解压方式。 ②培养孩子新的兴趣点: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爱打游戏不爱出门呢?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如果让你天天呆在家里,不给你看电视、玩电脑,你的感受会如何?所以怨不得孩子爱玩游戏。如果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旅游,让孩子爱上旅游,喜欢上风景或者名胜古迹,这样也会转移他们对游戏的兴趣。 ③大自然也是老师:绘画老师再好画不出真的万里长城;化学老师再好也制造不出大自然的芬芳;历史老师讲的再好也比不上博物馆里的真实藏品;书本的学习是最传统的方式,而现场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方式,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实行,但是旅游也是现场教学的一种,这种效果是书本没法相比的。你不会记得在书本上第一次看到万里长城时的感受,但你会记得第一次爬上万里长城时候的体会,这就是旅游能给孩子带来的感受。 3、第3位:俗话说人要接地气,地气,玄学所说的地中之气,是土地山川所赋的灵气。带孩子去体验大自然很有必要。 4、第4位: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面,小孩子作为孩子的天性能够得到释放,孩子能够得彻底的、身心满足的愉悦。例如亲眼看到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给孩子的感觉跟在书上、电子设备屏幕上看到的不一样。例如让孩子自己踩踩溪水,跟孩子看着溪水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这些亲自触碰到大自然的感觉能够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5、第5位:很有必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我觉得才是最好的,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身体本能,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变化,这并不比上一些兴趣班得到的少,可惜现在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以为报多兴趣班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恰恰都输了。 6、第6位:必须的,纸上谈兵和实战能一样吗?让你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体验一下,有新鲜感吧,你会不会想很多,甚至有突发灵感呢,孩子更会如此。 我必须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作者的回答都很精彩,我很感激,但他们都不是育儿专家,观点其实也就是普通大众的认知,只是他们总结、提炼的比较好,他们也没有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实验对比数据,并没有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我又试着把以前看过的几本育儿教科书找了出来,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内容,总算找到了一些只言片语,都强调了锻炼身体和户外运动的重要性,但说实话,他们也没有脱离经验主义的魔掌;写一本育儿书还是要花了不少时间去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况且这几本书都被誉为育儿经典,我想即使是同样的经验主义,他们的经验也是相对严谨的。今天不妨用他们的“研究”的成果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在分享这些教科书内容之前,我想首先跟大家讨论一个更被广泛认可的经验:那就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就像盖楼要有坚实的地基一样,没有强壮的体魄,身体抵抗力弱,容易疲劳甚至生病,那做其他事情就会受到相应的局限。无论是将来的挑灯夜读还是马上就要学习的一门体育技能,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定不会吃亏。 著名西方百年育儿学术经典《爱弥儿》一书中就曾这样写道:身体必须足够强壮,才能听从精神的指令行动,脆弱的身体会让人的灵魂变得虚弱。 下面就为大家摘录两本当代著名育儿书籍中跟身体锻炼有关的内容供您参考: 一、先向大家介绍一本《育儿百科》: 松田道雄/著的书籍。它的封面自诩为“当代育儿读物第一品牌,此书按照年龄段全面介绍了0-6岁孩子育儿方法,包括如何喂养、环境设置、异常情况处理、集体保育、小儿疾病等几个方面。 (一)2到3岁: 关于锻炼身体(D-页): 让孩子在家里锻炼身体是不容易的,锻炼可以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让孩子努力。为了让孩子做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孩子也得学会忍耐。上坡、上台阶、爬高、在平衡木上行走等......。 在家里能做的锻炼,是有一定限度的。首先,要让孩子尽量到室外,最适宜的是散步,但在酷热的时候有些勉强,除此以外的季节里,每天必须领孩子出去散步1次......。 孩子有了走路的能力以后,随着时间的增长,一点点的把走路的距离加长就是锻炼。 (二)3-4岁: 关于集体保育: 1、让孩子心情愉快(D-页) 2、培养健壮的孩子(D页) (三)4-5岁: 身体锻炼(D页): 二、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六版): 它的封面自诩全球销量超过册,育儿读物权威品牌。此书共分为两个部分,35个章节,主要从生长发育、基本看护、行为、安全检查几个方面讲到了0-5岁儿童的养育知识。 (一)4-5岁: 基本看护.健康的生活方式(D页): (二)2-3岁 生长发育.动作(D页): 这两本育儿读物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我也不保证我没有断章取义。孩子是社会化的产物,除了身体锻炼而外,还涉及到孩子的饮食、智力、情感、社会性等诸多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买这两本书全面了解。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经验认知:那就是孩子的社会性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交际能力,再简单一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商,情商极为重要,这也是毫无疑问的经验。情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是否能更好的从成人、同伴那里获取帮助和知识,长大成人后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 我之所以要跟大家提及这个尽人皆知的经验认知,就是因为这一点似乎也能和我做的带娃爬山(户外)这事件紧密联系。 接下来我们着重来看看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经典之作《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幼儿社会性能力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 如果说前两本育儿百科更多的经验主义,这本书中则似乎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对比,很少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引用其他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的实验、长期观察的结果来论证。此书共分十章,分别从认识儿童、儿童的本质、建立关系、情绪发展等直到最后一章节:走向成人。 现在我试着从该书中找出和我想理解的事情的关联所在。 一、第四章:建立关系 1、同伴之间的关系(D-页): 这段话只字未提户外,更没有提及爬山,讲的是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说:孩子们在学校那么多同伴在一起,不就能实现他的同伴关系了吗?没错,但您要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您孩子所在的幼儿保育园是否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不是有很多人在一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这一点我们就不展开过多的讨论了。 我们带孩子去爬山也充分意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这一点,印象中没有伴的爬山活动微乎其微,少则2个,多则有10来个,通常都是3、5个,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会留出一些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爬山似乎只是他们自由玩耍的一个较长的热身运动。我家孩子最好的玩伴几乎都是在爬山(户外)活动中结识的。 2、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D-页): 以上这段话还是强调了同伴的重要性,但说明同伴不仅是促进了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也包括智力。孩子们在户外需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景非常多,遇到过不去的沟、看到一个陌生的虫子,孩子们就会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不需要大人过多的引导和刻意的安排规则,他们就合作开来了。 二、第八章: 游戏(D-页): 上面这段话让我对孩子每次一见到那几个一起爬山的好朋友就说的第一句话(某某:今天我们玩什么游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假伴性游戏对孩子不仅有魅力,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儿童的识知能力。 岂止是”早期的学校没有了这样的场所“,今天的学校也未必能给一群孩子这么自由的场所去完成一台假伴性情景游戏,然而在一个空旷的原野、山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这件情似乎是必选项,也不需要我们给他们布置成作业。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跟大家一样,带娃爬山(户外)好处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一头雾水;不得不说我持续带娃爬山,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我的坚持,而是有大家的陪伴;希望在未来的爬山路上我们能依然相伴。 我还要补充一点:爬山是锻炼孩子体能和提高社会化能力的实用性项目,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有很多途径可以达到这些目的。爬山并不是必要条件。正如有的城市根本就没有山,有的爸妈也确实很难陪着孩子去爬山,每个家庭都要选择自己最实用的方法。 本来就是想节约大家去翻书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拼凑成了长篇累赘,若干年来,人们就强烈反对既定的育儿方法。任何固有的教育形式,只不过是用一种教条代替另一种教条。 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绝对没有一丁点儿声称自己是权威的想法,而且大家也不难看出,以上所有的内容都几乎都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假如我有提出不妥的想法,但是如果能激发其他孩儿家长的精妙见解,也算是抛砖引玉。 欢迎您留言提出指正和建议! 我是 问山狐带娃,酷爱爬山、喜欢带娃。一起探索、分享户外旅游、带娃那些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zeb/124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