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AmyFang 乏力头晕不一定是体力问题,很有可能是盐分流失。 登山时,你是否遇到过浑身乏力想睡觉,甚至还伴随着心跳加快、厌食恶心的情况? 比如说长线时,尤其是那种闷热的天气或者是艳阳天,出发大概3~4小时,明明还有体力,却开始腿软浑身乏力。 桑拿天或者是艳阳天徒步常会有腿软无力的情况 又比如高海拔登山时,下撤时常常也容易感到浑身没劲,腿软,在绳索上毫无力气,到了营地都很久没有缓过来,一直到吃完饭才见好转。 高海拔登山下撤时常有乏力腿软感觉,摄影:海骆驼,来源:图虫创意 发生这种情况时,山友们第一反应往往是觉得缺水了,但实际经历过的山友都知道,喝水基本没什么用。 也有些山友以为是饿了,但拿出吃的来往往一点吃不下,就算强逼自己硬吃一些能量胶也不见缓解,甚至可能呕吐。 实际上此时身体很可能发生了两个变化:盐分过度流失(专业术语称为电解质流失)、体温上升导致血液循环减少,也正是这两个变化让人感到浑身没劲想睡觉。 那身体为什么在几小时内就会盐分流失呢? 盐分过渡流失 人体运动时会出汗,出汗就会使得身体的盐分流失,如果盐分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流失到一定程度后,身体肌肉就会因为缺乏盐分而疼痛或者是乏力。 登山时盐分在不断流失——运动的时候会产生热量,人体为了避免体温上升就会出汗,因为汗液的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而流失的汗液中含有盐分(登山4小时大概流失汗液毫升,其中含有7克盐分,来源:《登山体能训练全书》)。而吃饭、喝功能饮料等则可以补充盐分(电解质)。正常情况下流失和补充是平衡的,但是户外有两种情况很容易打破这种平衡。 两种容易快速流失盐分的场景——闷热或者艳阳天徒步,身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再加上当天出发时早餐没吃,或者是行进过程中没有注意补充就很容易导致盐分流失过度。 高海拔登山时,为了减少高反山友们都会大量喝水,这会导致身体盐分被稀释,再加上高海拔好多人厌食吃不下东西则会阻碍盐分补充,所以高海拔虽然出汗少但是也会有盐分过度流失的情况。 高海拔虽然寒冷,但是强烈的日晒也会导致流汗,摄影:毛驴驴驴驴驴 腿软乏力,抽经甚至肌肉疼痛——登山时缺乏盐分最常见的情况是导致腿软乏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抽筋甚至肌肉疼痛,这种症状称为热痉挛。 对于热痉挛的病因有很多假设,但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与大最出汗所致的大量水和钠盐的丢失有关。另外,大量出汗后不恰当的补水或低钠溶液也会造成热痉挛。(《热痉挛1例报告》陈艳顾香现代医药卫生年) 所以,登山时发现四肢乏力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可能盐分流失过多,如果是的话应该及时补充,否则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体温上升 登山时,身体的运动、炽烈的阳光、衣物没有及时脱掉都有可能导致体温上升。而体温上升会导致滞留在四肢的血液增加,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由此导致血液流动性降低,体温上升加剧。持续下去,脑供血不足,瞌睡、头疼、恶心等症状就会发生。 体温上升使得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人体的行动会密切影响血液循环,比如当你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时,会发现手臂的青筋逐步臌胀起来(实际就是血液因为重力堆积在皮肤下的血管里)。运动时,身体温度上升会使得血管扩张,也会导致血液停留在四肢的静脉中而没有回流心脏。 当人站立时,大部分血管都位于心脏之下,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会存积在毛细血管中 循环的血液减少会导致各类问题——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就会减少,血液流动性的下降,身体各器官会因此供血不足,比如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想睡觉,头疼恶心等现象。更进一步,血液流动性下降也会影响身体的散热能力,促使体温进一步上升。 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就会减少 另外,体温上升还会使得心跳加速(体温上升0.1℃,心跳每分钟增加5下,来源:《登山体能训练全书》),增加疲惫感。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热休克——当发生头晕恶心,心跳加速这些症状时,身体的降温措施已经开始失灵,此时应当果断采取措施:坐下或者躺下,进入荫凉地带帮助身体降温,补充水分和盐分等等。如果任由体温继续升高,会发展为热休克,还有生命危险。 发病机理: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机体通过出汗、周围血管扩张散热,此时循环血量和内脏灌注减少,醛固酮和利尿激素增高,体温迅速升高。高温、缺血、缺氧及随后的休克所致的持续性无氧代谢,血中代谢废物潴积致多器官受损。(《长距离越野竞赛中劳力性热衰竭致多器官功能损害10例报告》陈怀宇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年) 甜咸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