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传有感

发布时间:2023/12/24 14:04:57   点击数:
在文学院读书的时候,老师们为了显示本院的人文深厚,总要提几位本院老师的研究以撑门面,其中经常被提到的,就有凌宇老师的“沈从文研究”和赵晓岚老师的“李煜研究”,特别是凌老师,在下听过绝对不下三回。可是在下生也晚,轮到我们这届,这两位老师都已退休,早就不开课了。好在当时在下兴趣并不在文学,没有上这两位老师的课也并不觉得十分遗憾。但“凌宇老师的沈从文研究,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被老师们提的次数实在太多,以至于凌宇老师虽然没有教过在下,但在下牢牢的记住了他的名字跟他的“沈从文研究”!第一次觉得凌宇老师功力深厚,却是在李爱民老师的《文学原理》课上,那是年刚经历过冰灾不久,李老师说前两天刚看到凌老师写的一首词,很感动,全文抄在黑板上,是一首《莺啼序》,这是宋词里面字数及分片最长的一个词牌,就是宋人之中,写之者也寥寥无几,没想到老师前辈之中竟然有人为之,确实给在下一种“人文深厚”之感。可惜当时在下基础太差,那一首情辞俱佳的《莺啼序》当时完全不知道写的是啥,如今找了来再一看,大受感动,这首词用词精到,把沈从文与张兆和二先生性格心事及深情知己铺排其中,密合无间,此作置诸宋朝大家之中亦无愧色。现在把凌老师的大作附在文末,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感受下。匆匆读完这部《沈从文传》,再一次让在下意识到凌老师不仅有研究之才,他的创作之才也是一流。千万不要以为在下说他的创作之才一流就认为这部《沈从文传》创作有余而典实不足,恰恰相反,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在阐述沈先生生平与思想两方面的互相推动和影响,从而反映沈先生真实而生动的人生历程。一方面是环境与个人经历塑造人,一方面是人的思想促使并支撑对人生处境做出改变。不知道是不是与沈从文先生同属少数民族(父亲是汉族,母亲和祖母都是少数民族)又同在湘西山水中长大,凌老师在写这部《沈从文传》的时候给在下的感觉是代入感比较强,或者说凌老师几乎无时不刻都在以沈先生的人格精神观照时代和个人。为行文方便,凌老师在引用沈先生原文的时候都是直接嵌入(以底注形式加以说明,排版上以不同字体展示),与其他传记引用资料时的考证文体不同,再加上凌老师的文笔几可以与沈先生乱真,所以读起来感情充沛,行云流水。虽然没有上过凌老师的课,但在下跟凌老师也算是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文学院迎新大会上,院里请了凌老师来讲话,题为“读好书,做好人”,老师端坐台前,谆谆教诲,大有鲁灵光殿之慨。文学院在同样的领域大概目前还无人能接凌老师的教席,院中周仁政老师的研究倒是跟凌老师的有一点点重合,也搞沈从文研究,但是风格气象大为不同,周老师的大作是一本《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书名的第二个字就让在下对这本书望而却步。。。周老师研究沈从文的功力如何在下不知道,但是有一回他上课讲到白话文跟文言文之争,为了抬高白话文,分别举了一首古诗和一首新诗,古诗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新诗选的是胡适的《两个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周老师说,你们看,胡适的诗跟杜甫的诗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古代的诗就一定比新诗好吗?言下之意是新诗不见得比古诗差。当时在下一懵,还真被周老师给唬住了,感觉胡适这个跟老杜的确实也差不离,现在看来,胡适的这个算是什么玩意?!周老师为人真是不苟言笑,反正在下印象中没见过他的笑容,而且不怎么修边幅,夏天一件款式老旧的衬衫短袖,冬天一件款式稀松平常的羽绒服,反正不怎么雅,咋一看像个种田的农夫,这两天在下找了他的照片来一看,嚯,活脱脱一个瘦版的谢广坤!他上课在下还记得两个片段,一个是他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剩“鲁迅、沈从文、张爱玲”了,一个是他说起自己读书的经历,大概是商务印书馆出的那套数量巨多的外国丛书,他说他们那个时候求书若渴,每出一本就早早在书店等着买了。大概是觉得我们这一辈的人不怎么读书吧,言谈之中颇觉惋惜。附:凌宇·莺啼序苍崖绿皴虎耳,证双鸾重聚。恍如见,黑凤翾翾,归棲天鹿行处。叹吴楚,情牵万里,长歌一曲方终句。又春深,杜宇声声,韵凄江浦。忆想当年,海上寄旅,若惘然孤骛。因缘会,有女超群,清纯明丽如许。拖飞鸿,情传尺素,幸赢得汝心相与。值清秋,比翼京华,快情天宇。奎星应运,际会文坛,有情比贾屈。数十载,天人悲悯,曲谱边城,独照虚空,等身骚赋。湘人血性,艰危前定,滇云楚雨天涯路。沫相儒,风雨同舟渡。难平块垒,人生不遇知音,满怀绝唱谁诉?痴情易感,上志难知,郁怵催白苎。自别后,追思前迹,检校遗文,一点灵犀,豁然惊悟。秦楼尚在,清萧何处?潸潸心泪浑似雨。至今朝,不再幽明阻。随君临水登山,万籁萦怀,百花润露。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zysx/151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