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孔望山,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风景

发布时间:2023/12/16 14:28:17   点击数:
远观孔望山曾无数次地经过连云港市盐河南路,也曾无数次地远观孔望山。一条西盐河,静卧在盐河南路的东侧,多少年来,默默地陪伴着西侧的孔望山。这座因多年前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的小山,海拔只有米,山的东面植被并不茂盛,从盐河南路看孔望山,觉得它并不高大,也不光鲜靓丽。但是,连云港人,特别是市区人,却经常眉飞色舞地谈论孔望山,每当此时,我总是不以为然;直到今年9月,我登过孔望山后,才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秦东门广场孔望山景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南路西侧、秦东门大街南侧,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是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孔望山景区入口登山导向牌上午8:45,到达景区大门。进了景区,一直沿着比较宽阔的坡道上山,走了一程后,看到这个牌子,我就右拐走台阶登山,先去看东环线的景点,这样可以少走回头路。登山途中拍摄登山途中照片沿途风景很美,有的地方又有一点险峻。山不高,路也不陡,爬起来并不费力,很快就爬到山顶了,一些景点就在山顶,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承露盘承露盘,供道士们承接露水之用,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夏启祭天、祭海用的器具。杯盘刻石侧面杯盘刻石顶面杯盘刻石,形状如巨砚,故又叫“砚石”,从侧面看,其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从上面看,顶面有一个盘形凹刻,周围有八个杯形凹刻,故名“杯盘刻石”,东汉晚期用来祭祀东海君。测量标志:GPS点护标亭山顶的测量标志GPS点和护标亭。孔子望海像。春秋时期,孔子曾登临此山以观东海,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此山更名为“孔望山”。从孔子望海像背后的小路下山,可以游览北环线的景点,主要是乘槎亭。乘槎亭《秋日登海州乘槎亭》乘槎亭。槎者,木筏也。亭取张骞乘槎仙化故事命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来此游览并写下《乘槎亭》一诗。上图石刻诗文为北宋大臣、诗人张耒所赋《秋日登海州乘槎亭》,诗中写道:“海上风高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波参差在夕阳。”看完乘槎亭,顺着景区山路,到达南环线景点游览,第一个就是著名的东汉摩崖造像。东汉摩崖造像西侧东汉摩崖造像东侧摩崖造像,成于东汉,距今将近年,整体造像依山崖的自然形式雕凿而成,东西长17米,高8米。现有造像个,有佛教、道教、菩萨、力士和供养人等人物造型,其雕凿年代比敦煌石窟早年,年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蟾蜍周围的山原石蟾蜍石蟾蜍,位于山坳,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山原。它是利用突出于地面的岩石,以汉代圆雕技法凿刻而成。石蟾蜍约长2米、宽1米,成于东汉,距今将近年了。馒头石这块圆形巨石高5.2米,直径2.9米,像一个馒头,故名“馒头石”。石象,成于东汉,为立体圆雕,长4.8米,背宽3.5米,高2.6米。象的左侧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右手持钩,表现了汉代象戏场景。龙洞龙洞题刻龙洞和龙洞题刻。龙洞原为海蚀洞,经海水长年冲刷、稍加人工雕凿而成,洞口面积约1平方米,洞深3.3米。龙洞内外的石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石刻。龙洞庵,始建于唐,距今1多年,当时为龙兴寺,明代更名为龙洞庵。庵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等。《论语》中的观点孔子多年前的观点,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至此,已经游览了大部分景点,因下午还要去苍梧绿园,就匆匆下山了,出景区时已接近下午1点。通过这次游览,我改变了以前对孔望山的不以为然,并感悟到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再做结论,切不可凭空想象或浅尝辄止。看到这里,我想您也和我一样,为孔望山的秀丽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折服了吧。那么,还等什么呢,背起行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ff/150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