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东南部,处在青藏高原南缘绵延余公里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最东端。原本自西向东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在排龙乡的觉东承接了帕隆藏布江的汇入,不久便开始绕南迦巴瓦峰(NamchaBarwa)猛然拐向南,随后贯穿墨脱全境,直至中印边境上的巴昔卡。从那里开始,离开喜马拉雅崇山峻岭的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平原呈辫状水系散开,名字也改为了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River)。墨脱境内雅鲁藏布江西岸的林多大拐弯在距今约万年的新生代初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以较快速度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迎面撞上了欧亚板块,这场延续至今的造山事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青藏高原。而在高原的东南一隅,同样受了印度板块北上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研究表明这里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整个印度板块北进的最北部分。两大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也正是地壳的薄弱部位,在巨大水量的侵蚀之下逐渐发育形成了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大拐弯。 远眺墨脱县城,河谷里便是自由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印度洋北上的湿暖气流形成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的景致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别是平均海拔近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源自印度洋的湿暖气流受到了巨大山体的阻挡,难于北上。然而,雅鲁藏布江下游直至巴昔卡的几百公里近似南北走向的河段,以及境外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却似在喜马拉雅山中切开了一个豁口,南来的湿暖气流可由此进到高原内部。比如,年均降雨量毫米的等值线就突入到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易贡附近,比更靠南的拉萨年降雨量高出了一倍还多。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南侧年降雨量分布,引自杨逸畴等 强劲的湿暖气流输送,在墨脱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在湿润的热带山地森林顺着谷地一直延伸至了北纬29°30′附近,成为了整个北半球分布最靠北的热带环境。海拔米的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也是东喜马拉雅最高峰)由此拥有了南坡从山脚的热带低山常绿半常绿季雨林,到山顶流石滩的寒带极高山冰缘植被这般极为丰富的自然带垂直分布。在直线距离仅区区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就浓缩了从极地到热带的几乎全部植被类型,放眼全世界也实属罕见。 雅鲁藏布大峡弯地区植被垂直分布图解,引自郭光普(原图自孙航等)墨脱县三面为高山环抱,全境均属山地,总面积平方公里(中国实际控制区平方公里),区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过去交通非常不便。曾经长期需要经由四个山口(多雄拉、舒瓦拉、嘎隆拉和金珠拉)靠徒步进出墨脱。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里先后进行了4次公路建设,修建了一条约80公里长的公路(这也是地名52K、80K等的由来),从波密翻越嘎隆拉进入墨脱。但由于雨季受降雨和地势影响,常有泥石流滑坡导致断路。而至十月下旬之后降雪封山,就连徒步也难以通行。这一状况直到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贯通才得以根本解决。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这里的“孤岛”历史。 冬季嘎隆拉隧道一侧还是冰天雪地的景象同时节,嘎隆拉隧道墨脱一侧在雅鲁藏布江边就能吃到地产的香蕉(有种子的!),几个小时的车程,却是天壤之别!贝利考察(年5-8月)寻找可能存在的雅江大瀑布,是吸引外人前去探访墨脱秘境的最初原动力。流淌在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和进入印度平原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高程差,这让人很自然地想象在某段未知的河道上应该存在着大型的瀑布。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这当中有据可查最先深入到墨脱的是贝利上尉(CaptainF.M.Bailey)和莫斯黑德上尉(CaptainH.T.Morshead)。年5月16日,贝利和莫斯黑德上尉带领10名背夫及若干向导,从一个叫Mipi的小村子出发,正式踏上了他们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探险。根据他们所绘制的行程地图来看,贝利一行先沿着西莫河(YonggyopChu)向西北进发,途中转向东北,翻越了崩崩拉山口(PungpungLa)进入到金珠曲(ChimdroChua)河谷。贝利记载从Mipi到崩崩拉山口他们都穿行在冷杉林之中,一路上遇到了虹雉、角雉和血雉,尤其血雉数量多且不怕人。年贝利等人雅鲁藏布江探险行程图,Mipi位于图中的最右下角,引自Bailey顺金珠曲而下,他们就来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入峡谷之后,他们继续沿江而下,于6月上旬抵达了墨脱(Meto)和附近的仁钦崩(Rinchengpung)。在仁钦崩呆了三天之后,返回峡谷,开始溯江而上经Lagung之后,翻越舒瓦拉山口(SüLa)离开峡谷进入波密。在舒瓦拉山口,他们见到了虹雉和另一种尚不知名的雉类,但没能采获标本。 这之后贝利一行在帕隆藏布江(PoTsangpo)和易贡藏布江(YigrongTsangpo)交汇处一带活动,在易贡藏布江上的水库他们见到了鸬鹚,据当地人介绍冬季还会有雁类迁来。而在易贡藏布江河谷贝利采获了赤斑羚(Nemorhedusbaileyi)的模式标本,这一斑羚新种也用他的姓氏命名。随后,他们向南到了鲁朗(Lunang),从鲁朗再向南,翻越NyimaLa山口,抵达雅鲁藏布江边的Timpa。从那儿,他们过江到了派区(Pe),准备开始从上游再次进入大峡谷。 派区渡口的景象,引自Bailey 贝利等人原本计划从派区沿江行进到他们离开大峡谷的Lagung。实际上,他们最终只到了白马格雄(Pemak?chung)附近。在那儿他们有些失望地发现,前人声称高达40多米的瀑布,其实只有10米左右高。不过,他们还是有了新的发现——海拔米的加拉白垒峰(GyalaPeri,莫斯黑德当时的测高为米)。 高度大为缩水的瀑布,引自Bailey从白马狗熊看大峡谷,背景里的雪山即加拉白垒峰,引自Bailey最终,贝利一行沿原路返回到派区,约在当年8月上旬离开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回到英国之后,贝利于年6月22日皇家地理学会的会议上介绍了他们此次的考察,文稿当年发表在了《地理学刊》(TheGeographicalJournal)第44卷第4期上面。 金登-沃德考察(年10-12月) 贝利之后,再次深入墨脱考察的是英国人金登-沃德(FrankKingdon-Ward,-),他于至年期间长期在亚洲东部地区及南亚进行植物学和地学考察,是在我国西南地区旅行时间最长的人之一。金登-沃德写了大量书籍,描述自己的考察经历,是近现代史上活跃于亚洲最为著名的“植物猎人”之一。按说他跟鸟类的关系不大,但考虑到他对墨脱的考察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还是在这里介绍一下。引自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hc/132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