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命人在石碑上刻了上联,整个宋代无人能

发布时间:2024/1/1 14:50:53   点击数:
中国文化贯穿古今,古时候的很多习俗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联就是其中一种,现在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对联,迎接新的一年。对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种对偶文学。这一点和诗歌有点类似,但相比诗歌,对联更通俗一些,对押韵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对联也是古时候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对对联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有趣。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平日里他也喜欢和知己好友对对联,尤其喜欢为难好友佛印。一天,苏轼和佛印、黄庭坚一起登山,佛印出了这样一个上联: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当时苏轼一直想不出该对个什么样的下联,只好认输。之后,苏轼命人将这个上联刻在了石碑上,希望看到的人能够对出下联。不过,这幅对联连苏轼这种文学大家都能难倒,能对出来的人自然没有几个。整个宋朝都没有人能对出这幅对联。直到多年后一位进士的到来。这名进士看到上联后,笑言:“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于是便写出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上联中有四个数词“半”,并且是描绘的眼前景象;这一下联中有四个数词“一”,同样是眼前之景,与上联完美协调,对得极为巧妙。这位进士名叫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李调元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小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而且,他天生记忆力过人,看过的经书大多数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就能吟诗作对,他所作的《疏雨滴梧桐》曾经在乡里被传抄赞扬,人们称其“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这样看来,李调元能对出佛印的下联也不奇怪。对对联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需要仔细品味对联中暗含的深意才能明白其中的趣味。现在大多人们大多只在春节或出嫁、出丧的时候才会用到对联,潜意识里只是将对联当成一种工具。但其实,对联的含义远比我们想象中丰富。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今,对联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并非完全脱离了对联,还是应该多多了解。推荐大家看这本《中华对联精粹》,这是一部古代经典的通俗化读本,当中精选《论语》、《老子》等18部先秦传统经典进行精粹,并结合社会现实,加以注释、译文和点评,赋予了这些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此外,这本书还根据不同场景以及不同情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可以说是集对联,对联的使用场合和技巧于一体。看完这本书,再也不用担心会用错对联。春节或是婚嫁,自己选用最特别的对联不是更有意义吗?而且,有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对联也会带给我们人生启迪。这本书的价格也不贵,只需要39.9元,也就几包烟钱。闲暇时候翻一番,让时间更有意义。点击链接即可购买中华对联精粹精选月销量¥49.9¥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zeb/15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