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但却从未去可以了解一下。今天专门去赏读了一遍,这是唐代一个叫李涉的诗人写的一首诗,以前并不知道唐代有一个叫这个名字的诗人,但他诗中的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却是早就听说过了,今日重读更是感慨万千。题鹤林寺僧舍唐代: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唐代洛阳诗人李涉题写在镇江南山鹤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李涉一生颇不得志,青年时遭逢兵乱,避乱南方;后入仕不久即遭贬峡州(今湖北宜昌),过了“十年蹭蹬为逐臣”的生活。这首诗当是李涉还在南方躲避战乱时写下的。写此诗时,李涉还不知道,更多的“终日错错碎梦间”在等待着他。这次“竹园逢僧话”,对于他坎坷的一生来说,还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这首诗晓畅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终日错错碎梦间”,也就是说整天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忽闻春尽强登山”,忽然看到桃花落了,李花谢了,天气热了,蝉儿叫了,周围伤春感怀的诗句陡然多了起来,才忽然惊醒,“哎呀,春天未见来,却已经过了,辜负了花信,误了花期啊!”于是乎赶紧弥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就登山追寻春天吧,而且登山还能强健身体、振奋精神,还能转换、开阔视角,让人从纷扰的尘世间抽身出来,回归大自然的宁静。所以诗人“闻春尽”而“强登山”是很正常的选择。“因过竹院逢僧话”,一个“过”字,一个“逢”字,说明诗人起先并未想来鹤林寺找僧解闷,他只是这鹤林寺的一个过客,偶逢寺僧,聊了一些闲话。聊得什么内容,诗人没写,但却给出了极高评价,那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僧人的话让诗人醍醐灌顶,心彻底回归宁静,甚至感到活了这么多年,都是浮生,只有这半日,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不独诗人这样,“终日错错碎梦间”,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庄子就说我们人可怜的很,终日“身为形役”,“不亡以待尽”。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状态呢?有客观的原因,我们要为生活奔波,不得不变成赚钱糊口的机器。最终越陷于深,越挣扎越痛苦,对生活的体验日渐麻木,气质日渐呆滞,脾性日渐暴躁,生活的痛苦越来越多,变得毫无意义,浑浑噩噩,昏昏错错,不觉将大好的韶光虚度。倒不如,留个半圆给自己静心,留个缺口给别人走路。一让一修之间,我们的浮生才会闲下来。不用再去寺里听什么竹僧闲话了。我们就是佛,我们就是僧。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zeb/169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