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杨青 书名:普通读者I 作者:弗吉尼亚·吴尔夫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马爱新出版年:-1-31 经典就是常出常新的作品。今年恰逢吴尔夫诞辰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年初出版的这套《吴尔夫作品集》一共12册,年出版过,其中《普通读者》只有一册,今年出版的文集中《普通读者》分为两册,译者为马爱新。巧合的是这个月上海译文也刚刚出版了吴尔夫的《普通读者》。各个出版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优秀的女作家。 提到弗吉尼亚·吴尔夫,很多读者首先链接的是她那本著名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有人因此给她戴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事实上,吴尔夫最大的标签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先锋,“意识流”手法的代表性人物,她抛弃了小说的传统叙事和结构,革新了英语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波动和感受,开拓出现代小说的一片新天地,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吴尔夫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当时男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女孩子只能在家请家庭教师来教,没有受过学校教育是吴尔夫平生之痛,也是她一直以来的软肋。但是在她15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传记家和登山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向女儿敞开自己的书房,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任由她随意在书架上取书阅读。吴尔夫的自修大学从此开始了,阅读、贪婪地阅读,成了她平生最大的爱好,也成了她后来写书评的资本,更是她学习写小说的起始。 吴尔夫练习写作是从书评和文学评论入手的,22岁时始在《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她的文学鉴赏力是从阅读开始,写作是她的实践,也是她更好地理解和走近作家的路径。她边读边写,写后再读,不少作家从她的阅读名单上被划掉,有的作家一开始还行,但读多了写多了,就被她抛在脑后。 吴尔夫和当时被称为“二流作家”的毛姆是好友,毛姆也是一位阅读狂人,《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其实就是毛姆的读书笔记。毛姆有“毒舌”的称号,但是碰到吴尔夫,我觉得他应当退避三舍。同样评简·奥斯丁,毛姆只点评了一篇《傲慢与偏见》,吴尔夫直接对接的是简·奥斯丁本尊,读完以后感觉毛姆更厚道一些,而吴尔夫显然读得更多也更懂,吴尔夫的语言真是漂亮极了。 吴尔夫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同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力者和推手,他们合力推开了新小说的大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有趣的是她喜欢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但讨厌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尤利西斯》写的是布鲁姆在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读了吴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她写的是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你就会懂得她有资格嫌弃乔伊斯。 审读:喻方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ylinedu.com/dshc/15123.html |